一、乡村公路标准?
总则 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指导,确保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结合农村公路建设实际,制定《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乡级(包括乡级)以下的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西部县际公路特殊路段可参照执行。 农村公路建设应坚持“规划先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注重环境保护,结合村镇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原则上应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因受经济、地形、地质和其他自然条件限制实施困难的路段(以下简称受限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并报审通过,可按本《指导意见》执行。但是,当条件具备时应尽快改建,以达到等级公路标准。 农村公路中未达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等级标准的路段不应纳入等级公路统计。 农村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其中四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推荐按10年预测。 编辑本段控制要素 农村公路设计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 除受限路段外,农村公路设计速度应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有关规定执行,受限路段的设计速度推荐按不低于10km/h控制。 不同路段交通量变化较大时可采用不同标准分段实施,不同设计速度的路段间应设置过渡段,变更点应选择在驾驶员能够明显判断路况发生变化的地点,并设置警示标志。 一条路线宜采用同一净高,一般不宜小于4.50m。经技术经济论证可以适当降低,但应满足当地农村公路的运输需求。 编辑本段路线 一般规定 1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条件,根据工程造价、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合理运用技术指标,综合考虑平、纵、横三个方面要素,保证线形连续、均衡,行车安全。 2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充分利用旧路,安全利用原有桥隧,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方便农(牧)民出行,服务城镇化;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3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等地质不良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必须穿过时应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 路基宽度 (包括车道和路肩宽度)应严格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其中,受限路段双车道路面宽度应不小于5m,单车道路面宽度应不小于3m。采用单车道路面的,单侧路肩宽度应不小于0.75m。 单车道公路应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应设在驾驶人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间驶来车辆的有利地点,路基宽度不宜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20m。 连续的长陡下坡路段,危及行车安全处应设置避险车道。 受限路段一般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10%,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当采用最大纵坡时,其最大坡长应不大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 受限路段设有超高的平曲线,其合成坡度值不宜超过11%(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除外)。 受限路段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最小圆曲线半径、最小坡长、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竖曲线的最小半径等技术指标,经技术经济论证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出现不利因素的组合,并设置交通安全设施,保证行车安全。 当受限路段采用回头曲线时,其技术指标宜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97)有关规定,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确定,并应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和必要的限速标志。 编辑本段路基路面 一般规定 1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尤其应重视排水与防护设施设计,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 2因受自然、经济和其他条件限制不能一次到位的路面工程,应按照总体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先通后畅,使前期工程在后期能充分利用。 3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应作好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个别设计。 标准 路基宜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填筑,一般路段路肩边缘应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0.5m以上,确保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沿河及受水侵淹的路段路基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其中,四级公路设计洪水频率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路基压实。当采用砖块、片(块)石、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等联锁块路面时,路基压实度可适当降低。路基强度和稳定性达不到要求,或因缺乏压实机械及未做分层碾压导致压实度不足的填方路段,应暂缓实施路面工程或采取简易路面过渡,待路基自然沉降稳定后再铺筑新路面。 路基防护应结合当地水文、地质及地产材料等情况,针对易塌方的高边坡、不稳定的高路堤、受冲刷较大的沿河路段等重点路基部位,采用护岸、挡土墙、石砌护坡、石笼、抛石等工程防护和种植灌木等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地形特别险峻、工程量巨大、易发生塌方的改建路段,在满足机动车通行的前提下,可维持原路基和防护的稳定状态,同时应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 路面类型应根据交通量、自然和社会环境、地产材料和建设资金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 1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 2一般地区可采用沥青贯入式、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石块、混凝土块、砖块等类型路面。 3分期修建的工程可采用砂石、贫混凝土砂砾等类型路面。 4季节性的宽浅河流、泥石流路段上可修建过水路面。 5山势险峻、急弯、陡坡路段应采用摩阻系数较大的路面,潮湿和过湿路段不应采用砖铺路面。 6积雪冰冻地区,公路等级较低的路段不宜采用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宜修建砂石路面。 应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各结构层厚度,有条件时按规范计算确定;受条件限制的,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表4.0.8规定的最小厚度。 表各类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 结构层结构层类型施工最小厚度(cm) 铺装路面沥青混凝土3.0 水泥混凝土18.0 简易铺装路面沥青石屑1.5 沥青碎石2.5 沥青贯入式4.0 沥青砂1.0 沥青表面处治1.0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0.6 未铺装路面砂石路面10 砖块路面12 水泥混凝土块路面10 块石路面15 基层水泥稳定类15 石灰稳定类15 工业废渣类15 柔性基层8 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农村公路,如重载车辆较多的矿区公路等应结合实际交通量及交通组成情况进行专项设计。 路基路面排水应结合沿线气象、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设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设施,并与沿线桥涵排水、农田水利排灌系统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一般路段应设置梯形土边沟,冲刷严重的山区路段应设置硬化边沟,边沟底宽和沟深不宜小于0.4m,村镇路段边沟应按本《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编辑本段桥涵 一般规定 1桥梁应兼顾因地制宜、便于施工、就地取材和利于养护等因素,根据所在公路的功能要求、性质和预期发展的需要,按照“安全、实用、经济、适当照顾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2新建桥涵推荐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容易施工、经济实用的桥(涵)型。一般宜修建简支梁桥,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可修建拱桥,季节性的宽浅河流上可修建漫水桥,跨径较小、水文地质情况适宜的桥梁推荐采用轻型桥台。原有桥梁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交通组成、原桥使用状况等因素确定利用方案。 3桥涵应考虑农田排灌的需要,靠近村镇、铁路及水利设施的桥梁要适当考虑综合利用,必要时应修建导流构造物或防护构造物。 标准 新建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应采用公路—Ⅱ级以上标准(包括公—Ⅱ级)。原有利用的大中桥和重型车辆少的四级公路新建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Ⅱ级车道荷载效应的0.8倍,车辆荷载效应可采用0.7倍。 桥面宽度一般不宜小于6m,单车道路段桥面宽度不宜小于4.5m;当桥梁宽度小于路基宽度时,桥头引道应设置渐变路段,单侧渐变长度不小于20m。 村镇行人密集区桥梁应设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0.75m。 大桥及50m以上(包括50m)中桥应设置防撞墙(或护栏),其余中、小桥应设置安全带(或低栏杆)。 原有桥梁应本着经济、安全的原则合理利用。 1大中桥应进行专业技术鉴定,达不到荷载等级的可采取加固、部分利用、限载或拆除新建等方案;小桥应对其行车的安全性进行论证,确定是否利用。 2旧桥加宽应采用与原有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型式、跨径,并以新旧桥共同受力为宜,提倡桥梁加宽与加固同步进行,并达到荷载等级要求。使用状况良好,因经济、技术和其他因素不能加宽、加固的桥梁应设置窄桥或限载标志。 涵洞设置应满足路基排水的要求,涵顶填土应满足最小厚度要求,涵洞类型宜采用圆管涵等经济实用的涵洞型式。 编辑本段隧道 一般规定 1根据公路功能和发展的需求,遵照安全、经济、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综合考虑路线所处路段的地形、地质、施工、养护等因素,路基开挖深度在25m以上时,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是否修建隧道。 2农村公路不宜修建中长隧道,一般应修建双车道隧道。在解决行政村通公路、年平均日交通量小于400辆以下且施工难度大等特殊情况下可修建单车道隧道。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原有单车道隧道,可通过设置信号灯或其他有效的交通安全设施后继续利用。 标准 新建双车道隧道宽度不应小于7.50m,新建单车道隧道宽度不应小于4.00m。一般可不设人行道,应设置避车洞和相应的警告、禁令标志。 应重视隧道排水与防水设计。有条件的隧道可以采用全断面防排水措施,一般隧道应对基岩裂缝水和渗水采取洞内疏导和洞外截水等综合措施,保证行车安全及隧道结构和设备的正常使用。 短隧道可不设置通风、照明、通讯、警报、消防等设施设备。 单车道隧道应采用直隧道,长度不宜超过250m。宽度小于所在公路的路基宽度或路基宽度小于6.5m时,洞外两端应设置错车道,宽度应不小于6.5m,其有效长度应不小于30m,两端接线应有不短于50m的过渡段。 隧道原则上应根据围岩情况进行衬砌。地质构造变动小,无断裂(层),层状岩呈单斜构造,节理不发育等硬质IV、V类围岩,经过技术论证,局部可不进行衬砌。 原有隧道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在确定是否利用或改建时应对其进行技术鉴定(包括安全性论证)及专项设计。采取加固、增设防排水措施、改善洞口段条件、设置标志等综合处治措施,确保主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编辑本段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一般规定 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应遵循“确保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根据公路的使用功能、等级、交通量,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作到醒目、牢固。 2受限路段交通安全设施应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步完成。 农村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应达到D级或以上等级。 农村公路应配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标准 1在高路堤、桥头引道、陡坡、急弯、临水库、沿江、傍山险路、悬崖凌空等危险路段,应在路侧设置限速、警示、警告标志和护柱、石砌护墩、石垛等安全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设钢质护栏;桥头引道、漫水桥、过水路面等路段应设置警示标志;漫水桥、过水路面上应设置标杆。 2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应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标志、警告、减速等标志;在平面交叉路口,应设置道口标志等必需标志。 3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在适当位置设置减速装置。 4受限路段应在起终点处设置减速、限载、限高等警告标志。 在急弯、陡坡、大型构造物、学校等特殊路段应设置警告、禁令标志及必要的指示标志。 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可设置里程碑、漆划标线。 提倡农村公路结合防护工程进行绿化,改善视觉环境,增强行车安全,满足行车视距要求。 编辑本段村镇路段 一般规定 按照统筹规划、综合整治、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倡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行政村的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加强村镇路段标准化建设。 村镇路段路面推荐采用水稳性好、寿命长的路面型式,宽度不宜小于一般路段路面宽度,并可根据当地经济能力和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适当加宽,路肩采用适当形式硬化处理。 标准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置综合排水设施,排水边沟尺寸和断面型式应满足功能要求。推荐采用干砌片(卵)石、浆砌片(卵)石、钢筋混凝土预制槽(块)等型式。通过较大集镇路段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采用暗排型式。 路面和房屋住宅提倡以适当方式统一分离,鼓励采用绿篱、栽花、植草等形式进行绿化、美化。 主要道口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进行硬化,并合理设置过道涵(管),确保排水通畅。 通客运班车的村镇路段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固定客运班车站点及标志,保证行车安全。 编辑本段农村公路建设与高等级公路的主要区别有 1、交通量小,等级较低,有时不好划分,甚至前述的等级标准往往也难以满足;2、资金紧缺,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几乎全靠国家拨款;3、因地制宜的技术理念最为充分;4、养护管理存在诸多有待加强和改进之处;5、虽然有时是服务少数人,但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公路标准符号?
公路上的标志主要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其中主标志中有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四种,是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传递特定信息的设施,比如道路施工、禁止左转、右转等。辅助标志是附设在主标志下,起辅助说明作用标志。
公路上的各种标志
警告标志是指警告车辆、行人注意危险地点的标志,包括向右急弯路、反向弯路、易滑、注意落石等,颜色一般为黄底、黑边、黑图案,形状为等边三角形。
禁令标志是指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包括禁止通行、禁止停车、禁止左转弯等,一般为白底、红圈、红杠、黑图案,形状为圆形、八角形、顶角向下的等边三角形。
三、快速公路标准?
城市快速路通常采用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配套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实现连续交通流。单向设置不应少于2条车道;且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限速是快速路80km/h,城市主干道60km。
四、省级公路标准?
公路按行政等级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
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以下五个等级:1. 高速公路 2. 一级公路 3. 二级公路 4. 三级公路5. 四级公路。
一般省道采用的是二、三、四级公路,其宽度按设计车速不同采用不同宽度,见下表:
五、公路菱形路标规格?
“菱形方块”叫人行横道预告标线。该标志提醒司机要减速。这种白色菱形标识叫做人行横道预告标线,一般从距离人行横道30~50米处开始设置至人行横道前,作用在于提醒司机需注意减速行驶,以确保行人安全通过人行横道。
六、最美公路标准?
驾乘人员需求为导向,舒适、通畅、安全、便捷、经济,驾乘人员体验感良好的高速公路这一定义。指南还结合高速公路行业发展趋势,对交通信息化、安全保障、应急处置、服务区与特方特色融合发展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性标准。
中国最美公路,这些最美公路既有西部杳无人烟的荒漠公路,一路美景美到爆,也有东部杭州湾跨海大桥公路,大气磅礴让人迷恋不已。
七、公路标准宽度?
公路等级是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流量进行的划分,世界各国公路等级大体相似,但其分类指标不完全相同。中国大陆将公路划分为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1、高速公路:
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100千米/小时、120千米/小时,60千米/小时,道路规模双向四车道以上、单向两车道以上,车道宽度3.75米、3.5米(应急车道),曲线半径400米、700米、1000米(设计速度80、100、120下的一般值),最大纵坡 3%-6% ,通行能力日均15000辆次小客车以上(双向四车道),使用年限15年以上 。
2、一级公路
设计路肩宽度为1.5米至3米,困难地区(山岭重丘)路基宽度最低值控制在16至25米左右,极限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为125米。作为干线公路或在平原微丘时,行车限速为每小时80至100公里;作为集散公路或在山岭重丘时,行车限速为每小时60至80公里,最大纵坡6%;正常使用年限为20年。
3、二级公路
二级公路的路基宽度对于汽车专用二级公路一般分别为13米和9米,对于一般二级公路分别为15米和10米。二级公路大多为双向两车道至六车道不等,行车限速每小时40至80公里。
4、三级公路
三级公路的路基宽度在平原微丘地区为8.5至10.5米,在山岭重丘地区为7.5至9.5米,最大纵坡8%,行车限速每小时30至60公里,正常使用年限为10年。
5、四级公路
平原微丘:计算行车速度60km/h,行车道宽度:3.75m,路基宽度一般值7.5m,变化值7.0m,极限最小半径38m,停车视距40m,最大纵坡9%。
山岭重丘:计算行车速度20km/h,路基宽度5.5m,极限最小半径25m停车视距20m,最大纵坡9%。最小纵坡0.3%。
直线最大长度:1000米(左右),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40米(左右)反向曲线间无超高加宽可相接,无超高有加宽须10m以上缓和段。有超高时不小于15m。相邻回头曲线间直线不小于100(80)m。
圆曲线:最大超高8%,超高时一般最小半径30m,极限最小半径15m,不超高时最小半径150m,最大半径10000m。
缓和曲线(一般使用回旋线)长度最小值:计算速度50km/h时为35m,50km/h时为70m。
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360m。
路等级划分角度
1、功能型等级是主要按交通量划分的,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流量进行划分,中国大陆将公路划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共五个等级(数字分级是传统等级体系,高速公路是新来的)。其中,高速和一级为高等级公路,二级居中,三四为低等级。
2、行政级别型等级分为国道、省道、县道。
3、快慢用词的分级是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普通公路三大档次。
八、中巴公路标准?
中巴国际公路其他含义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跨国公路
中巴国际公路全线最低点为600米,最高点为4693米,地质情况极为复杂,雪崩、山体滑坡、落石、塌方、积雪、积冰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沿途路面和桥梁设施经常遭到破坏,许多路段难以通车。公路建成后,因地质情况极其复杂,需要常年养护,巴基斯坦军队特别成立了军队工程师专门负责公路的维修抢险。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北部发生强烈地震,公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巴基斯坦官方公布的数字,在喀喇昆仑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遇难的巴方建设者有500余人,而遇难的中方建设者没有确切数字。在巴基斯坦靠近中国边境的小城吉尔吉特建有中国烈士陵园,埋葬着88名在喀喇昆仑公路建设中遇难的中国工程人员的遗体。
九、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
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高速公路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出行便利。其中,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的背景
新疆是我国的大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中国的重要门户之一。为了加强新疆与内地以及周边地区的联系,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高速公路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的制定,旨在规范和统一新疆高速公路建设的标准要求,确保公路建设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的内容
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包括了道路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道路设计是新疆高速公路建设的第一环节,其科学合理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公路的使用效果和运营安全。施工是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管理则是公路运营的保障和后勤支持。
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的意义
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新疆高速公路的标准化水平,也有利于推动新疆高速公路建设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遵循标准图集的要求,可以规避各类施工安全隐患,提高公路运营效率,降低事故风险,对于新疆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的实施效果
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的实施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实际施工和运营中,遵循标准图集的单位,公路建设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施工安全事故率明显下降,公路通行效率大幅提升,运营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的实施,为新疆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的启示
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的公路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可以提升公路建设和运营的质量,降低事故风险,增强公路的竞争力。因此,各地区在开展公路建设时,可以借鉴新疆高速公路标准图集的做法,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严格施工、规范管理,推动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
十、新农村建设道路标准要求?
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标准。
一是:要求农村公路应按照等级路标准建设,县道应不低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乡道、村道应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二是:规定了路基路面宽度,乡道采用双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
6.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5.5米、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村道路基宽度不小于5.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硬(土)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
三是:对特殊地区建设标准区别对待,三州及盆周山区部分工程量大、地形地质复杂及交通流量小的路段建设,经技术经济论证,并报市(州)交通运输局(委)现场复核批准后,乡道和村道可按单车道设计,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且两边设置不小于0.5m的硬路肩,错车道数量不少于每公里3处。四是:对农村公路路面结构作了规定,通乡通村公路路面硬化应采用沥青砼或水泥砼路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