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小岩井是谁?

188 2024-11-22 13:00

一、山海经小岩井是谁?

《山海经》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志怪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山海经》是地理方志也是神话故事集,书中涉及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医药、民族等方面,并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和寓言故事,包罗万象,多彩纷呈。《山海经》充满着神奇色彩,又饱含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是古今众多名家推崇的国学必读书。

知名青年作家小岩井以清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参考郭璞、袁珂等人的校译版本进行全新译注,翻译通俗易懂,注释规范简洁,并对原文生僻字做了汉音标注。本书图文结合,在参考几百幅古版插画基础上全新绘制异兽图鉴,充分展现东方鬼怪之美,更适合当下年轻人阅读。

译者:

小岩井,翻译,作家。平生三好:猫,酒,书。

插图:

日月引,90后自由插画师,致力于东方鬼怪美学。

二、井岩造句?

1.五岁那年房子终于建好,随父母搬入了新居,一个远离村庄却离水源很近的荒山石岭之下,周围还可以看到几座零散墓地。背靠石山岭,门望井岩山。之所以建屋于此,也只是因为井岩山下有一口井水而已。

2.偶听大人们酒桌上说井岩山里应该有一个地主墓,有人曾雨后在井里捡到过铜钱和银元,饭后父亲和他的朋友也一起去山里考察了一次,我好奇的也跟了过去。

3.井岩山里也是以石头和矮小灌木为主,半天连个坟墓都没找到,大人们说估计是埋在地心岩洞里了,大家也就悻悻而归!

三、如何评价日本导演岩井俊二?

首先我们来看看岩井俊二之前的电影放到现在观看是不是过时了?嗯,除了演员的服装和发型,其他的都没有过时吧?叙事方式也好,试听语言也好,都还很耐看吧?如果同意这一点,那么我们就来瞎聊聊岩井俊二的电影风格。

还是那句话:出于喜欢来凑热闹。纯粹不懂瞎聊。

关于筱田升就不说太多了。这是个非常非常出色的摄影师。他拍的那些手持、逆光的画面当年真是屌炸天。现在看来也足够专业人士学习一阵子了。(印象广角镜头较多,不过也不确定,大概手持的话用广角有种真实感吧?这个真不懂。)

就说作为导演的岩井俊二吧。首先他手底下的演员都最大限度地在戏里表现出了本色,这个是导演非常独特的地方。我们来看看在他的戏里最出彩的演员:松隆子、卓娜、酒井美纪、中山美穗、伊藤步、苍井优,这些人都是在岩井俊二的戏里大放光彩的女性角色。我们回顾一下可以发现每个演员饰演的角色都大不一样,但是每个角色都得到了很好的演绎。愚见这得益于岩井俊二喜欢采用日常化、生活化的表演,尽力弱化舞台感,弱化表演痕迹。所以他的电影里的角色一举一动都充满了亲近可感的人情味和真实感。这一点在筱田升的配合下在银幕上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最出彩的都是女性角色。男性角色要不在表现力上,要不在篇幅上似乎都不及女性。岩井俊二大概把最美好的属性都给了女性角色,并且引导她们利用本色演出,来塑造银幕形象。所以他的戏里都是非常自然、本真的演出,并且充满了生活气息浓厚的细节,这一点是他个人的特色,也是标签之一。

他讲故事还是很有一套的。区别于一些日本导演十分刻板的叙事方式和令人昏昏欲睡的叙事节奏,岩井俊二还是来得更加注重戏剧效果,并且十分细腻。在他比较好的作品里面都有很好的伏笔、冲突、转折、而且整体有机结合,来得十分自然,水到渠成。是个手段高明的讲故事者。他早期的片子里每一场戏都有亮点,每一段情节都能在情绪上有突出的特点。这个还真是不容易,不能不佩服。大概是拍多了广告的原因吧?个人觉得十分值得中国导演学习。有的时候你并不需要在电影里拼命呐喊,作死煽情,而是要知道怎么利用细节和情节刻画角色,推动故事。有的主题不需要你用角色的嘴巴说出来,而是要利用细节堆出来。岩井俊二是这方面的高手。可惜后期创作力下降了。嗯,其实从《莉莉周》开始就衰退了。主要是情节趋于保守,主题、表现手段停滞不前。

这就要讲他的第三个特点了:这个导演真的很沉浸于自我世界,缺乏更宽广的视野。按理说《燕尾蝶》一出来,岩井俊二是可以得到更宽广的创作自由的。基本上他可以拍更硬一些的题材。比方说犯罪题材。有《燕尾蝶》的质量在那撑着,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走得更远。当时以他在《燕尾蝶》里表现出来的能力,谁都看好他拓宽影片路线的。没准就能发展出一种独特黑色风格。走上新的创作道路。不过呢,他还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注重表现少男少女的世界。非要走自己喜欢的路线,但是很遗憾,他的创作力在日渐衰退。

总之90年代他是日本电影的新希望之一,那个时候他的电影征服了无数痴男怨女。作为1997年观看《情书》《燕尾蝶》时被其彻底折服的观众之一,在下还是希望岩导能制作出更有魅力的影片来。毕竟他才50出头。还有未来值得期待。

在1995年左右,世界影坛上有股反对好莱坞技术至上的“道格玛95(Dogma 95)”风潮。强调利用自然光、真实场景、手持摄影机方式拍摄。并且反英雄角色,重生活化的表演。在那时是最先锋、时髦的玩意。一时间大家都觉得晃了吧唧的画面也挺潮啊!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就在那时拍了纯手持拍摄的《有话好好说》(此片不是“道格玛95”风格,我没说张导跟风)。我不知道岩导当时有没有受“道格玛95”影响?毕竟看起来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也没说岩导跟风)

四、小岩井小鸟配过哪些人物?

波浪浮亭木胡桃

小岩井小鸟(こいわい ことり,Koiwai Kotori),1990年2月15日出生于京都府京都市,日本女性配音演员,所属事务所为Peerless Gerbera。

2012年在《女子落语》出演波浪浮亭木胡桃首次担任主要角色配音。

2013年在《裁断分离之罪恶剪刀》出演武者小路祝首次担任女主角配音。

五、岩藤农庄门票是真的吗?

岩藤农庄没有门票,不存在门票真假。

六、井岩是词语吗?

井岩不是词语,正确的词语是井沿。

井沿的意思是井口的边缘。

井,汉语常用字,拼音是jǐng,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基本含义是指从地面往下挖成的用来取水的深洞。

引申含义指凡是形状像井的事物;古代因井设市,所以称人口集聚的地方为市井;先秦“井”字又指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井”有条理分明的意思。

七、什么是日商岩井?

日本日商岩井株式会社(Nissho Iwai Corporation,日商岩井): 日商岩井是日本六大综合商社之一, 2000年度世界500强排名第39位 日商岩井全称是日本日商岩井株式会社,1968年成立, 注册资本 为1,029亿 日元 ,职员人数为2,525人,几十年来, 日商岩井 总公司 同其设置在中国地区及其它海外法人公司、 分公司 、 常驻代表处联手协作,积极在中国各地开发进出口业务及投资事业。

目前,日商岩井在中国设有常驻事务所12处,法人公司7家, 投资设立的撊 势笠禂已超过100家。进出口贸易 涉及钢铁、 机械、化工、矿产、能源、物资、木材、粮油食品等各个领域, 对华经营额约为25亿美元/年。

八、干热岩井井开采有哪些用处?

有这个可能。青海地勘人员在“共和盆地”成功钻获温度高达153℃的干热岩。这是我国首次发现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该资源属清洁能源,可用于地热发电。“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这次钻获的干热岩资源具有埋藏浅、温度高、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填补了我国一直没有勘查发现干热岩资源的空白。"干热岩发电技术可大幅降低温室效应和酸雨对环境的影响,且不受季节、气候制约,"专家说,"利用干热岩发电的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只有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青藏高原南部约占我国大陆地区干热岩总资源量的1/5,资源量巨大,是一项新兴的地热能源。

九、岩井俊二的《情书》中出现的蜻蜓有什么隐喻?

第一次看《情书》我上初中,只是感慨太小清新。第二次我上高中,为女树和男树的青涩情愫感到可惜。却又觉得这样的初恋真每妙,是以后我爱的每个人都像你。第三次我大二,有了和亲人离别的经历。看到蜻蜓刷的就哭了。

刚开始觉得很奇怪为何突然有了蜻蜓,而且在书本的封面也有蜻蜓。那蜻蜓应该挺重要的。最后我才明白蜻蜓意象是隐喻什么。

下面是书本的描写。

我们看小说描绘到:奇怪的是,翅膀和尾巴都是在舒展的时候被冻住的。

“真漂亮。”

妈妈只说了一句。

蜻蜓冻在了冰块里美丽依旧,对逝去父亲的思念,美丽依旧。树埋葬在了雪山中,美丽依旧。她们年少的感情冻在了时光里,美丽依旧。

无论是蜻蜓还是父亲,乃至把青春定格在了雪山中的树都是美丽依旧。她们所有的爱与美好都成为了永恒。

所谓成长物语,不仅仅是情愫的萌发和青涩。更是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过不去的坎,生死似乎是最激烈的。而不管如何,你会走出来,美丽依旧。

十、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究竟是想传达什么?

昨天生病在家,把《情书》当作背景音乐放了5、6遍。和大家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了一遍,完全看不懂,当时甚至认不出来博子和女树是同一个人演的(事实上我脸盲到现在......)。第二遍看的时候就感动得受不了了。后来也是一刷再刷。

今天忍不住上知乎,就是想表达一个很早就有,在别的回答中也有人提到但没有展开说的想法:

《情书》讲的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很多。甚至在我看来,爱情只能算一条明线(表),暗线(里)讲的是我们所有人那些想说又说不出来,想放又放不下的东西。讲的是回忆与和解。套用心理咨询的话,它讲的是unfinished business。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情书》里几乎所有人的矛盾都是一致的。

就我们自己的生活而言,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围绕着那些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东西的外围在绕,很难有机会能让我们真正面对那些没有被言说的事情。

但这部电影最最打动的我一点是,它讲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一个人如何在穿过无常的世事,人与人之间的误会,甚至是生死之隔之后,理解了另一个人、理解了自己的故事。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才是为什么《情书》一直都是我最最最能同感的爱情故事。

下面就讲讲那些除了主线男树女树之外的剧情吧( P.S. 截图来自B站):

1、女树妈妈和爷爷/爷爷和老房子/女树妈妈、爷爷和女树爸爸

这一线应该是电影里面除爱情线最明显的一条。前面两次家庭场景其实都是铺垫最后一场,女树病倒,爷爷和妈妈争讨要怎么送她去医院,顺带把女树爸爸的旧帐带来出。至此,这个家庭内部真正想说又说不出来、放又放不下的东西就出来:当初女树的爸爸在雪夜高烧,救护车不来,爷爷坚持背着自己的儿子去医院,结果还是抢救无效,女树妈妈悔恨自己没有坚持听医院的要求(留在家里不要出去)。

然后是爷爷的自我救赎:

当初看这一段的时候只是觉得爷爷很牛,关键时刻还是冷静,不旦没有被激怒,反而成功让女树妈妈也冷静了下来,接受了他的提议。但经历过一些事之后,我才能体会到爷爷这个角色有多难。每个人在失去自己重要的东西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经历过自责、死循环一样的找原因的阶段,总觉得当初要是这样这样,不那样那样就好了。归因是人类的本能。但事实上是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改变不了的。最难的有时候是,你已经做了当时你能做的一切了,但你还是无能为力。

但爷爷这么多年之后而是说出了“可是还是来不及”。不知道爷爷说“树是你的女儿”的时候,想的是不是“你老公可是我儿子啊,我的决定我还是承受了”。

看过电影的都知道,这条线后来就是爷爷40分钟跑到医院,爷孙俩一起被抬进去,两个都没事,家也不搬了。经过这么一遭,这个家庭直面了他们一直不愿提起的遗憾,也直面了当初他们已经尽其所能的事实,和家人(也是和自己)和解了。

2、博子和男树母亲

这电影的开头就是讲博子参加前男友的追思会,和前男友妈妈回家,睹物思情,才心生一(Dai三)计(nian四),电影才有了后面的事。然后在全电影中这两个女人也有第二次相聚,是博子追问男树妈妈自己是不是被人当作替身了。其实这条线也是挺明显的,只是可能主要作用还是推进剧情。

男树妈妈全程都是微笑着的日本知性中年妇女形像,而且还时不时上线个明白人/过来人光环、拆穿自己老公只是借口和朋友喝酒、看破博子那一点点都写在脸上了的小心思。

但最后的镜头给的是男树妈妈问完博子“你还爱着他吗?”之后,自己就痛哭了起来。

也许是为了保持这种日式的含蓄,所以全片中的泪点都会被导演自己打破,所以这母亲的哭也有这个作用。但我个人的理解是借着这位前女友的口,男树妈妈多年的思念也得到了表达。

为什么有些事情会说不清道不明,但你却还是能感受得到?我个人的看法是,是因为人其实并没有那么了解自己。心理咨询中,无论是找个人一周聊一次,小孩玩沙盘,大人画画,戏剧治疗,blablablabla,其实都是一个表达的过程。表达其实就是自我理解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归因,讲故事,都是很基本的人类需求。

3、女树与她的父亲

这条线在电影中相对没有那么明显。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小说里面会讲的相对明显一点。我记得以前在国内买的小说中文版封面就是这个:

对,没错,蜻蜓。在很多其他的讨论里都有讲过这里想代表的是死亡。死亡我打算留到最后聊。

电影中女树以感冒出场,以感冒快好了为结束,其间作死高烧进医院,以感冒支起了半部电影的发展(好了不瞎逼逼了)。但其实电影告诉我们,她自己很清楚自己的爸爸就是这么死的。

自己爸爸就是感冒转肺炎去世的,自己感冒还拖着不去看,这如果也在放在心理咨询的某种理论里面掰一掰,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学艺不精害怕被同门BS,在此略去300字)。

然后在医院的女树就在等医生期间梦到了当时自己爸爸被送进医院抢救的那天晚上。同时也是后来她自己进医院的铺垫;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女树想不去医院也是有道理的,小时候在这里经历过自己父亲的抢救无效,有意无意总会回避再想起这件事来。上面也提到,父亲去世这件事全家人其实都还没过去。

但这时候你们的男神就在这里第一次在女树的梦中上线了,要知道这个时候女树还没有收到博子在她家门口的那一封信,她还不知道这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来找那个和她同名同姓的同学的。

(真不是我妒忌你男神的美貌,你男神在这里才正面睁眼了半秒都不到,我截了5张图都截不到他睁眼......摊手)

但这个时候男树在女树心中的回忆已经回来一些了……为什么?

看完过全片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是因为女树爸爸去世的时候,是他们俩最后一次见面。

在这里忍不住走题半段,谈谈我对主线双树感情的理解。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同意(我知道很强行,哈哈),其实按以前初高中生男女暧昧,藤井树之间自己的感情其实双方都是清楚的,不清楚的只是对方对自己的感觉(也就是传说中最寂寞的单恋)。但这段(两段)单恋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对于女树来说,就是她父亲去世,后来回校之后发现男树已经转学的时候。

同班同学开了一个玩笑(把菊花放男树桌上,就是说他去世了的意思)。这里这个玩笑对于女树来说当然开不起,自己的爸爸真的去世了,暗中有好感甚至喜欢的男生转学了,从此就从她的世界中消失了。又一次出现死亡的元素。还是留到最后再摊开讲。

(要知道之前男树突然出现在家门口时女树还是忍不住这个样子的,虽然家父去世。想说明一下这里并不是不孝或者不真实,下面有我个人的看法。)

就这样,女树的初(单)恋就这样结束了,并且和亲人的离世一起被条件化了。后来因为有意无意避开与父亲离世有关的事情的时候,这段感情可能也这样埋进去了。

好了,再回到女树与她父亲的这条线上来。我个人的理解上,女树一家人,对女树的父亲是有很深的思念在里面的,这个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也没有任何戏的角色,是这一家人大部分戏份的动力来源。除了上面提到的部分,还有一部分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场面是来自于女树从以前的老师口中得知男树去世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想到的竟然不是自己和男树的经历和感情,而是自己去世的父亲。

(其间女树的回忆依然没有大哭大闹,是张开双手从山坡上滑下来,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死亡的气氛)

但从母亲和爷爷的打扮也能看得出是刚参加完追思,然后她自己的看似不相关的反问句也点破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按之前的思路来,这一幕就很顺理成章了,对男树的感情和父亲的离开这两件事在女树的记忆中是很相关的,而且男树的死讯也自然让她想起了自己生命中亲人的离开。

父亲去世的时候,女树还只是个孩子。很多情绪都还处于说不明道不明的时候(前额叶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这是很科学的好吗?!)。包括后来看到的,她母亲病倒了,不得不请假照顾家人的时候,也没有看到她有多少情绪的表现。有一些人还会觉得这里太不自然了,日本人太变态了,blablablabla。

其实我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才是最自然的反应,不信你去问问你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我自己是在我10多岁的时候,爷爷去世。当时半夜被父母拉起,什么也没有跟我讲,就说出大事了,叫我要听话(小时候太皮,父母遇事挑重点讲是好习惯)。然后就开了两个多小时车回爷爷在的农村,刚到村口,就有人出来按我们,让我们跪着进村(我爸是长子,我是长孙,按南方农村的习俗,只有人已经不在了才要跪着。后来我爸说他在车上的时候还不知道爷爷已经不在,但一到村里别人让他跪着进去,他就明白了)。我当时是全程蒙逼,只有一个抽象的想法,就是“爷爷不在了,而且不会再回来了”。之后连续好几天发生了什么我都不太记得了,只记得脑袋发麻,什么人跟我说什么都不太听得懂,大人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从守灵到出殡,全程都是走马般的亲戚,可能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接待这么多陌生的成年人。我那几天除了出神发呆,跟着假装哭哭啼啼几声之外,一次也没有真的哭出来过。因为这件事情(长孙不哭),农村里还难免传一些奇奇怪怪的话。后来是一直到第三天晚上,不知道是实在是太累了还是怎么的,才自己一个人哭了一阵睡了过去。

所以我很能理解女树的反应。也许中国和日本文化中这部分还是挺像的,仪式都是给别人看的,所以电影中的追思场面总有一种刻意的滑稽,本应该沉重的地方他故意让你沉重不起来,而真正很多情感的东西,还是你自己关起门来独自处理,像男树的妈妈,像爷爷,像因为难过而生了病的女树妈妈,还有女树自己。在这电影里,更是直接被导演埋了起来,只是告诉你它们在那里,并不直接挖出来给你看。

所以综上所述,我觉得电影里比较不明显的、被男女树的感情所遮盖的是,女树对自己离世的父亲的思念和感情。说白了,他们全家都很想念她父亲。还是那一句,没有被表达的东西,很可能也没有被理解。被理解了,是和解的开始,不然,没有理解的接受,最好也只能是容忍而已。

4、眼镜男、登山队和男树

眼镜男、守山的老头和男树这条线对于男生来说是很明显很明显的(当然对于女生来说我猜也是很明显的,吧)。

眼镜男是什么人?眼镜男思路直接、行动力强、爱开玩笑并且笑容猥琐而不自知(我认真的)、喜欢博子但因为朋友先下手了所以怂了、等朋友死了再下手(不好意思这玩笑有点过lol)、心眼不大也不小刚刚好,而且剧情告诉我们,男树第一次见博子的时候有他,男树登山死的时候有他,上山搜救的时候也有他。

再结合我们看完全片之后,得知了男树内向傲嬌、打死说出不一句完整的话来、做事能被动绝对不主动、全靠没有表情的一张脸来圈粉的个性来说,眼镜男这个与男树几乎完全相反的人设,就非常的呼之欲出了。

片中没有点得非常破的一点也许是:眼镜男很有可能是男树在活着的时候最好的朋友。

(无根据不负责任脑补:那是不同的!!!不同的!!!Bxtxh!!!!)

其实仔细想想眼镜男对博子的感情几乎和男树与博子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先后之分,眼镜男的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眼镜男希望博子早日走出来,除了有恋人的嫉妒之外,应该也有很大一部分出自朋友的关心。就像你们那些心很宽的朋友看到你成天因为一些过去的事情而伤春悲秋,出自朋友的爱也会让他们很想把你吊起来毒打一顿(划掉),不,叫出来好好安慰一下,帮你走出过去对不对?

我们的生活里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别的。想想心很宽的眼镜男和守山的老头天天口里哼着的歌。想想因为男树山难离去而不再上山的眼镜男,想想因为这个而不再下山的尾老头。

(“忧郁的风 来来去去 吹向那座岛屿”……想说没说出的话就是:远方的兄弟,你在那边还好吗?)

(这博子的疗伤之旅,其实也是眼镜男的。哥们虽然你笑得这么猥琐,但我真的懂你!)

能不能释怀都好,但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了。

5、男树与女树

男树与女树这条电影里真正的主线,当然也是和本回答一开始提到的主题是一致的。

其实我看完电影之后想过好久,这电影为什么叫《情书(Love Letter)》呢?

因为毕竟在电影里面,真正的书信(Letter),是两位陌生女性之间关于一个男人的交流。当然内容是关于当初不自知的爱情,也是由于博子对于男树的爱才开始的,但关于爱情的信(Letters about love),就是情书(Love letter)吗?

但往深了入想,什么才是情书?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之下才会写情书?我猜更多是那些被暗恋折磨得受不了的单恋青年,或者是那些相爱却因为距离而无法分享自己每一天生活的恋人。老司机和朝夕相处的人是不需要情书的。

想想那些你单恋而无法表达自己的日子,想想那些因为距离,你没能在第一时候和他们分享喜悦和悲伤的人,想想那些你非常想念,却因为一些事情失去了联系的人,也许就能理解博子在信中和山上的那个问句

“你好吗?我很好。”

这就是博子的情书啊。

男树那些在借书栏写下的名字,最后亲手给女树的《追忆逝水年华》借书卡后面女树的画像,就是男树的情书。

男树妈妈最后的痛哭,眼镜男哼的歌,这些其实也都是。

那些没有消失而是继续缠绕在我们心头的情绪,最后无论以何种形式表达了出来,就是情书。

其实爱与被爱是两件可以分开的事情,但暗恋之所以痛苦,也许其中除了渴望被爱而不得之外,也有不能表达不被理解的痛苦吧。

还好在电影的最后,女树终于理解了当年的男树,也许也顺带了理解了自己当时对他的感情。

“亲爱的渡边博子小姐,因为我很害羞,所以没有把这封信寄出去。”

(那封情书终于寄到了)

6、博子与男树

这里想不到有什么要细讲的,博子与男树,我觉得就是表达思念,学着放手的故事。

N、最后谈谈死亡元素

《情书》中,感情线最主要的男主藤井树,女主藤井树家庭剧情中的主要动力来源爸爸,都在电影一开始中就死了。

当然男树的去世也是这所有故事的起因,这没什么可说的。

文艺片中常常都有人死,因此有的人觉得不真实,觉得狗血。事实上我觉得文艺片中安排有人死,往往是为了不让故事变得更狗血。不然,《泰坦尼克号》最后Jack不死,难道要继续写成男小三上位豪门女逃婚的剧情吗?《革命之路》里女主不死,难道要继续写成不得志中年男守护儿女和疯婆子的故事吗?你看看那部要(Bian)命(Tai)的《消失的爱人》,我花了钱进电影院都没有坐到最后,就是因为下意识地觉得这结局我会受不了。

人活着在单位里听赵钱孙李的各家八卦已经够累的了,麻烦导演们下手都狠点。

不好意思吐槽又过了。回到《情书》。

《情书》里面的死亡同样是不怎么真实的,象征意义上的,因为登山而死或者因为感冒转肺炎而死都不是常见的事,不是能引起大众共鸣的事情。我个人认为死亡在这里的角色就是主要人物之间(博子与男树,女树一家人与父亲)继续联系、互相表达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因为这障碍,才有了之后所有的情感,才有了情书。现实生活中,这障碍可能是时间,可能是距离,可能是分手,可能是别的其他的事情。

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再也没有任何交流(不仅是语言,也包括对方的消息)的可能性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认为这和生死相离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老话是对的,生活远比戏剧更狗血,评论区的人生,比电影要难多了。

最后的最后

我其实想表达的是,《情书》其实并不算是一部悲剧,也不算悲情。相反,能让这么多人反反复复地看,我相信是因为这部电影里面有很多很温情的地方,有很多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美好的东西。

对于我,那就是,片中每一个的人,每一种思念,在电影的最后都得到了表达。那些想说又说不出来,想放又放不下的东西,都得到了理解。从这个角度看,谁和谁最后有没有在一起,谁和谁到底有没有错过,这都不是重点。博子悠长的思念、男树初恋的爱意、亲人之间的追忆、女树对于当初那段朦胧情感的回忆,就像一支飞了好久好久的箭,终于落在了目标上;又像一个风尘扑扑的旅人,终于归了家。

电影终场时的音乐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心安,平静,深深的安慰。路上经历过怎么样的麻烦,曾经怎样的难过、不安以至于紧张、愤怒、不解、冲突,都不再重要了,因为那些都已经过去了。

其实多少求不得、留不住,说到底,都是心底的过不去?

今天是2016年12月18号。电影里的人都过去了,看电影的人们,你们过去了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