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敦煌古诗?
1、《敦煌太守后庭歌》唐·岑参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
此中乐事亦已偏。
2、《宣威苗将军贬官后重经故宅》 唐 ·徐铉
蒋山南望近西坊,亭馆依然锁院墙。 天子未尝过细柳,将军寻已戍敦煌。 攲倾怪石山无色,零落圆荷水不香。 为将为儒皆寂寞,门前愁杀马中郎。
二、甘肃敦煌特产?
敦煌枸杞
枸杞属于敦煌的后起之秀,敦煌枸杞品质全国一流,敦煌枸杞叶茶更是口感醇厚,风味独特。
鸣山大枣
敦煌八大怪之六,鸣山大枣以个大味甘营养丰富著称。每颗鲜枣重量可达45克,成熟后外表光亮红中透黑伍简。宛若红宝石,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营养物质,药用价值极高,是补血、益气、养肾、安神之佳品。大枣宜制干枣和酒枣。敦煌酒枣风味独持,制法是秋后挑选个大饱满的鲜枣, 用酒搅拌,封存于瓦坛中,到冬春启封,鲜活如初。枣香伴着酒香,确能使人馋涎顿溢,熏熏欲醉。
阳关葡萄
古阳关下盛产葡萄,主要品种有无核白珍珠、白水晶、马奶子,喀什红、玫瑰香等,近年来又引进了红堤、黑堤等名优新品种。因阳关周围属沙漠型气候,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长出的葡萄皮薄,色鲜,清香多汁,酸甜可口,品质优良。阳关葡萄既可鲜食,又可风干,还可酿酒。如今,古阳关下的阳关镇已成为葡萄生产基地,新建的1000米葡萄长廊,内设石凳、石桌,游人步入葡萄长廊,一边观赏,一边品尝,悠然自碍,不亦乐乎!
敦煌瓜
到敦煌不吃敦煌瓜,可是一大遗憾。古时敦煌一带盛产美瓜,故有“瓜州”之称,史书记载:“敦煌古瓜州,出美瓜。狐人其中,不露首尾。”敦煌瓜水分足,含糖量极高,是消暑解渴的佳品,敦幄瓜做袜品种较多,主要有炮弹瓜、尝蜜红,克克齐、黄河蜜、金皇后、香瓜、白兰瓜等,其中以新品种的黄河蜜为最,其瓜圆形,个不大,皮色黄亮似金,瓜瓤碧翠如玉,色泽极为诱人。瓜味甘甜,咬一口蜜汁沾唇,香气扑鼻,且有轻淡香醇的酒味。
消冰香水梨
敦煌八大怪之一,隆冬季节来到敦煌,你就会看到一种冰冻如石、黑褐晶亮的水果。将它浸人凉水之中,约一刻钟后,果品表面蜕出一层薄薄的冰壳,剥去冰壳,去皮吮食,酸甜适宜,余香沁人心脾。这就是敦煌特有的消冰香水梨。香水梨俗称软儿梨,是敦煌传统的水果品种,栽培历史悠久,果品色泽质地俱佳,鲜食美味可口,储藏简便易行。香水梨营养丰富,含有柠檬酸、苹果酸、葡萄糖、果糖以及多种维生素,食之可以解烦去燥,润肺生津,是价廉物美、食疗兼备的妙品。
李广桃
李广桃又名紫胭桃.为甘肃省稀有的独特品种。因此桃颜色紫红中含绿,呈胭脂色而得名。此桃八月成熟,以形体均匀,色泽艳丽,肉厚味香而闻名,其果肉呈蜜白色,味甘清香,含汁丰富,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份。鲜食可解饥解渴,补养身体。
敦煌罗布麻
敦煌八大怪之七,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是敦煌唯一正纯橘激规开发出品敦煌罗布麻产品的.单位,精选敦煌罗布泊区域野生5-8年罗布麻中的小红花罗布麻,采摘6-8月份长出的嫩叶,此时敦煌天气达到炎热高峰,植物蒸腾作用最强,药效成份全部上行至枝顶嫩叶,药用价值最高,用绿茶制做方法精制而成。敦煌罗布麻纤维加工成的罗布麻纺织品抗菌防臭耐用,天然绿色健康,深受人们喜欢。
敦煌锁阳
敦煌八大怪之五,锁阳是敦煌特有的珍稀药物,又名不老药,素有“沙漠人参”之美称。生长在冰天雪地的沙漠戈壁,生长之处不封冻,方圆一米雪落即融,神奇而神秘。 《本草纲目》记:锁阳性温,补肾、益精心,强阴兴阳,润燥养精,治痿弱。 现代医学研究:锁阳能有效的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等毒素。对人体免疫功能,肠功能,心脏功能,性功能都具有良好的增强和促进作用,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的敦煌养生茶结合了罗布麻和锁阳的综合功效,被称为不老茶。
敦煌酒
采用传统工艺,以优质纯正的高梁、小麦为原料,用清澈透明的“沙州泉水”酿造而成,为地方名优产品之一。敦煌酒厂生产的敦煌玉液、敦煌酒、敦煌宴酒、敦煌醇等系列白酒,以酒色清亮,窖香浓郁、醇厚柔和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美国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和甘肃省乡镇企业系统名牌产品等多种荣誉。敦煌人十分好客,来到敦煌,品一次敦煌酒或买上两瓶馈赠亲友,也不失为旅途中的一件美事。
敦煌夜光杯
又名阳关玉杯。它以祁连山所产优质墨玉、黄玉和碧玉为原料,继承传统工艺精工雕琢而成,是很名贵的饮酒器皿。
工艺骆驼
骆驼是古丝绸之路上主要的运输工具。也是大漠中特有的动物之一,它耐高温、耐严寒、耐饥渴性乖巧.人们常用它驮物跋涉于戈壁沙漠中有“沙漠之舟”之称。敦煌民间的手工艺者,以棉为胎、外裹特制绒布制成的工艺骆驼,形态各异、造型淳朴、憨态可掬,令人爱人释手,实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佳品。工艺骆驼曾作为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
三、甘肃敦煌社会救助
甘肃敦煌社会救助:为改善弱势群体生活而努力
甘肃敦煌,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秉承着为民服务的理念,致力于社会救助工作的不断改进和提升。社会救助是一项为弱势群体提供经济援助、医疗帮扶、教育支持等多方面服务的重要工作。这一项工作对于改善城市的社会环境、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意义重大。因此,甘肃敦煌在救助工作方面不遗余力,持续开展一系列有益于社会的救助措施。
首先,甘肃敦煌注重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贫困人口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例如,在生活上无法自理的特困人员方面,甘肃敦煌积极提供临时庇护、生活用品发放、医疗援助等服务,让他们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此外,在特殊困难群体方面,甘肃敦煌也推出了多项救助政策,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通过给予贫困人口实实在在的帮助,甘肃敦煌为改善社会贫困现象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甘肃敦煌在社会救助方面注重医疗援助。医疗援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了满足医疗救助的需求,甘肃敦煌建立了健全的医疗援助机制,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困难人群提供经济援助和医疗帮扶。甘肃敦煌通过设立医疗救助基金、提供医疗优惠政策等措施,为困难群体提供可负担的医疗服务。这些举措不仅确保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体现了甘肃敦煌政府为民务实的态度和责任心。
另外,甘肃敦煌在教育援助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教育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也是改善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甘肃敦煌了解到教育对于贫困人口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援助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敦煌政府设立了教育救助专项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子女的学费、书籍费等。此外,甘肃敦煌还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教育援助,甘肃敦煌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为实现教育公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甘肃敦煌还积极加强相关部门的培训和管理。在每个社区都设立了社会救助站点,方便市民获得及时的援助和服务。同时,甘肃敦煌还注重宣传救助政策,增加公众对社会救助的了解和参与度。这些举措在弱势群体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受益于社会救助政策。
综上所述,甘肃敦煌社会救助工作在改善弱势群体生活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提供医疗援助和教育支持,甘肃敦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扶持和援助。这不仅有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相信在甘肃敦煌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社会救助工作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四、敦煌小镇小镇故事酒店
敦煌小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个饱含故事的过程。这座小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其中的故事正是让它独具魅力的重要因素。
敦煌小镇的起源
敦煌小镇位于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地区,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里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连接着东方和西方的交通和贸易。古代的敦煌因其战略地位而兴盛,吸引了众多商人和旅行者前来。
正是由于这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敦煌小镇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商队从东方到达西方,或者从西方来到东方,都需要经过敦煌。因此,这里也成为了各种文化和艺术交流的中心。
敦煌小镇的故事
敦煌小镇可谓是一个故事丰富的地方。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也记录下了古代艺术的鼎盛和沉寂。
一直以来,敦煌都是一个繁忙的商业中心。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文化。敦煌的市场上可以看到来自中亚、欧洲、中东和中国各地的商品,丝绸、茶叶、香料、瓷器等等。这些商品的交流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与此同时,敦煌也成为了艺术和文化的重要中心。敦煌莫高窟是一个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里面收藏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塑。这些艺术作品描绘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和宗教的重要资料。
除了莫高窟,敦煌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遗迹。比如敦煌市区的街道、建筑和古老的宅院,它们都承载着敦煌的历史和传统。这些古老的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
敦煌小镇的酒店
如今的敦煌小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里拥有许多精品酒店。这些酒店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提供了舒适和独特的住宿体验。
在敦煌小镇的酒店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当地特色。从酒店的设计到服务的细节,都融入了敦煌的文化和历史。酒店的客房布置典雅,营造出宁静和舒适的氛围。同时,酒店也提供了丰富的餐饮和娱乐设施,让客人在旅途中能够得到满足。
敦煌小镇的酒店不仅提供住宿,还提供了各种旅游和文化活动的安排。客人可以参加丝绸之路的文化之旅、品味当地美食、欣赏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以及参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加旅行的乐趣,还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敦煌的文化。
总之,敦煌小镇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一个受人瞩目的旅游目的地。它的故事、艺术和酒店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来到敦煌小镇,你将会被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深深吸引。
五、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
答: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2021年10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六、甘肃敦煌的海拔?
1139米。
敦煌市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敦煌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相接。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点,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七、甘肃敦煌经济好吗?
敦煌是一座世界旅游名城,没有重工业和其他颇具规模的种植业,纺织业。
所以经济全靠旅游带动,是典型的旅游型经济,但是这种经济水平相比甘肃其他区县也是不错的。八、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
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 中国葡萄酒的新明珠
中国的葡萄酒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是在国内市场,中国的葡萄酒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认可和赞誉。而在中国众多的葡萄酒产区中,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品质脱颖而出。
世界级的葡萄酒产地
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产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是种植葡萄的理想之地。这里的葡萄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精湛,以产出高质量的葡萄而闻名。在这片土地上,一种名为红地球的葡萄品种得以繁衍生息,成为甘肃敦煌的骄傲。
敦煌红地球葡萄的特点是果粒饱满,色泽深红,香气浓郁。它的果肉酸甜适中,口感饱满而柔顺,给人留下深刻的味觉印象。这种独特的葡萄品种成为了制作顶级葡萄酒的理想原料。
顶尖酿酒师的杰作
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葡萄酒的新明珠,除了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更离不开顶尖的酿酒师们的巧手和智慧。这些酿酒师们深知如何将红地球葡萄的独特风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制作出独一无二的葡萄酒。
他们注重细节,从葡萄的挑选和采摘开始,严格控制酿酒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以确保最佳的果香和口感被保留下来。他们运用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巧妙地将红地球葡萄的独特特点与酒体结合,创造出丰富而平衡的口感。
对于这些酿酒师来说,葡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艺术。他们用心灵去感受葡萄和土地的味道,用技艺去打造出美妙的佳酿,将中国的葡萄酒推向了新的高度。
品味中国的瑰宝
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酒具有独特的地域风味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高度成熟和多样化。它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也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品味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酒,就像品味中国的瑰宝,它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无论是与朋友共享美食,还是举办庆典活动,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酒都能为你带来无与伦比的享受。
在中国,葡萄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交流和盛会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酒正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代表着中国葡萄酒的崛起和傲人成就。
我们应该为中国葡萄酒的进步感到骄傲,为酿酒师们的努力和付出致以敬意。让我们一起品味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酒,感受其中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它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饮品,更是中国葡萄酒事业的新里程碑。
无论你是葡萄酒爱好者,还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酒都值得你去品尝和探索。它将给你带来一次独特而难忘的味觉之旅。
让我们一同举杯,向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酒的辉煌致敬!
结语
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的一颗新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它不仅仅代表了中国葡萄酒的崛起和进步,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
通过品味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酒,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繁荣景象。让我们一起举杯,向甘肃敦煌红地球葡萄酒的成功致敬!
九、甘肃敦煌有什么特色小吃?
胡杨焖饼、尕六靖远羊羔肉、城边边烧烤、驴肉黄面
十、甘肃敦煌哪个景点值得旅行看看?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有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等山脉,北有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形如走廊,又称甘肃走廊。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沟通西域的要道,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汉朝在这里设置河西四郡,唐代隶属陇右道。从西汉霍去病在河西之战大胜匈奴到唐代安史之乱之间的八九百年,汉唐的巅峰期也是河西走廊的繁荣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等先后在此建都。
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逐步没落,古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已成残垣断壁,走廊两侧是茫茫戈壁和猎猎风声,唯有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古老的莫高文化低调地宣扬这里曾经物华天宝、文明昌盛。
河西四郡不再,如今散布在走廊上的是河西五市——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金昌和嘉峪关都是因矿产建市的新城市,敦煌郡和酒泉郡都属于如今的酒泉。甘肃之旅,这些城市都会走到,前文中我们已看过了“酒泉郡”和嘉峪关的景观,今天继续西行400公里,再临敦煌,探访莫高窟外的名胜古迹。
(河西走廊风能资源充沛,沿线常见风力发电机)
(敦煌名吃——驴肉黄面)
“敦煌”,古书中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这座被沙漠包围的绿洲城市开始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西方文明经此传入内地,中原文明经此远播世界,因而敦煌被誉为“四大文明汇聚之地”。
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胜景诉说着敦煌的自然殊胜和人文盛大,两年前我们已然有所领略。其实,敦煌市区还有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小景,甚至某处不起眼的街角,都彰显出文明的悠远。
比如七里镇白马塔村的沙州城遗址,就是一处被现代化大楼和马路包围的遗迹,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西三面仍有断续残垣,西北角尚有城墩。
东晋前凉时期,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设沙州,所以敦煌古称“沙州”。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西凉国,初都敦煌,他广招英俊,西凉境内的一些文人名流,如天文学家赵 、教育家刘昞、史地学家阚骃等都齐聚敦煌,成为西凉传播儒学的中心。
沙州城遗址不远处有白马塔,是一座喇嘛风格的八角形白塔。此为后秦(384-417年)时,龟兹(今库车)高僧鸠摩罗什东传佛教途径敦煌,所乘白马病死,埋于此处建塔纪念。白马塔四周绿野碧树、青瓦幽舍,微风吹来,铎铃声声,实为敦煌一佳景。
出敦煌市区像西南行30公里可达西千佛洞,途径光电产业园区、睡佛、沙山、西行僧人等景观,景色粗犷、雄浑、辽阔。
(光电产业园区:除了风能,河西走廊的光热资源也非常充足)
下图为象形山——睡佛,头枕党河水库,脚蹬阳关大道,全长2.2公里,横卧在茫茫戈壁之上。山峰错落有致,远远望去,轮廓酷似一尊巨佛酣然而卧,形态逼真,优美安详。
接下里我们去逛逛西千佛洞。
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西千佛洞则是位于莫高窟以西而得名,开凿于党河河岸的崖壁上。专家推测西千佛洞窟的始创年代可能早于莫高窟,至少与莫高窟属同时代建造,现存22个洞窟,历经北魏、西魏、隋、初唐、盛唐、中唐、五代、宋、沙洲回鹘、元等朝代,现存彩塑34身,壁画800余平方米,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千佛洞洞窟形制大致可分为中心塔柱窟、覆斗顶形窟、平顶方形窟以及敞口竖长方形大龛等四种类型。其中隋代第11窟窟形类似游牧民族的圆形帐,是敦煌石窟中的孤例。北魏时期的第7窟中心柱正面龛内的佛像极具特色,塑造技巧纯熟,造型优美,神态隽秀,庄严肃穆,是典型的秀骨清像,不失为北魏佳作。
西千佛洞壁画内容与风格与莫高窟基本一致,第12窟南壁两侧的劳度叉斗圣变和睒子本生故事画为北周时期的代表作。第18窟的观无量寿经变、东方药师经变、观音经变等壁画是中唐时期的代表作。
西千佛洞还保留有大量回鹘时期(11世纪70年代到12世纪初)绘制的壁画,内容多以说法图或佛、菩萨、罗汉等尊像画为主,人物造型体态健壮、面形长圆、两颊丰肥、柳眉细目、鼻梁高直、小嘴,明显强调了回鹘民族的外貌气质。
窟内佛像、壁画都不允许拍照,不过讲解员的介绍非常细致详实,且有问必答,虽然可参观洞窟数量不多,但一定会让你觉得获益匪浅。
西千佛洞继续西行30公里可达阳关景区,途径山水沟大墩烽燧,这是一座始建于汉代的烽燧,对研究敦煌边塞军事防御、历史沿革和烽燧建筑形制演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千古绝唱《渭城曲》,使阳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这里曾经雄关巍峨,商队络绎,使者相望于道;这里曾经绿树成荫,街道纵横,天马驰骋于野......
阳关,因坐落于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西汉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是中国最早的海关、丝绸之路南道的咽喉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阳关大道”更是光明、希望和美好前景的代名词。
阳关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此地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被逐渐废弃。
(张骞出使西域雕塑)
进景区后可以看到意气风发的张骞雕塑,他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大月氏,被匈奴俘获,关押十多年后逃离,步行到达大月氏,于前126年返回长安,功成博望侯,被后世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张骞雕塑两侧有丝绸之路和两关汉塞博物馆,展示了丝绸之路、阳关、玉门关和河西长城的历史文化,参观遗址前作一了解不无好处。
西汉中叶,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张骞两次通使西域,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其“凿空之旅”形成的路线,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概括地讲,丝绸之路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东西方交通路线的总称,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之路”。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节点,丝路诸道“总凑敦煌”,被称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中外贸易在这里互通集散,东西文明在这里互鉴交融,孕育形成了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汉时通西域必经敦煌,有南北两条大道,南道由阳关西出,沿昆仑山北坡西行,越葱岭南部,直抵大秦。北道自玉门关西出,沿天山南麓,越葱岭北部,抵奄蔡再往大秦。这两条路是当时经济交流的两大动脉。
汉王朝在河西建郡立县后,积极实行移民实边、屯田戍守等措施,同时与西域各国加强友好往来。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方法等被带到河西地区并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河西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西汉瑞兽云气纹锁绣残片)
魏晋以后,中原战乱频仍,而河西地区政治相对安定,物阜民丰,经济繁荣,成为中原世家大族的避难之地。伴随中原文化的西迁和五凉统治者对学术、文化的重视,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大放异彩,涌现出“敦煌十杰”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同时,来自中亚和印度的文明种子也传播到了河西地区,成为佛教文化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形成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石窟群和“凉州模式”。因此,称河西地区为东亚陆上的马六甲海峡也不足为过。
(莫高窟103窟壁画:唐代来往于丝路上的西域各国使臣)
敦煌本为乌孙、月氏聚居地,匈奴趁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纷争之际,迅速强大起来,赶走乌孙、月氏,占据了整个河西,并对汉边境不断进行骚扰。为了解除匈奴的入侵威胁,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遣霍去病远征河西,迫使盘踞河西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归降,将河西纳入西汉版图,雄踞两关的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门户。
丝路南道的阳关是汉时西北边陲长城防线上的著名关隘,是中国通向西域、中亚的西大门之一,自汉武帝辟路通疆之后,即为都尉治所,成为交通、军事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据点。魏晋时置阳关县,在整个汉、晋、隋、唐时期曾有过繁荣辉煌的历史。
出博物馆,穿汉阙牌楼,经阳关都尉府,来到阳关遗址。
阳关遗址现存有汉唐时期的古关、古城、古烽燧、古道、古塞墙、古陶窑等众多景观,这座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的边塞关隘、曾经的辉煌文明枢纽,如今已成茫茫戈壁中的残垣断壁,让人感叹沧海桑田的时空变幻。
唐代王维的《渭城曲》及历代文人的纷纷吟唱,使阳关成为人们告别故土亲人、出征远游时表达离情别绪的场所。为了祝福远行的亲友,人们寄希望于阳关道成为广阔、平坦的“阳关大道”,于是有了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而不论“阳关道”还是“独木桥”,如今都随风远去,成为记忆中符号化的意象,徒留慢慢黄沙宣扬时间的力量,一种可以让“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力量......
阳关北上六十公里,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玉门关是西汉设立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隘,位于祁连山西侧疏勒河南岸戈壁,是丝绸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完好、类型最完整的关隘遗存,见证了汉代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和长城防御制度,是汉王朝开疆拓土的前哨和中西交流的门户。
关于玉门关的古诗词也有不少,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让人未临其境,心中先有了苍莽浩远、雄浑辽阔的意境。
玉门关景区不小,汉长城遗址、小方盘城遗址和大方盘城遗址分布在疏勒河岸边近20公里的戈壁上,下面我们乘坐景交车一一参观。
首先是景区西侧的汉长城遗址。汉长城修筑于西汉武帝征服西域期间,敦煌汉长城呈东西走向,东起瓜州县东碱墩,西至敦煌榆树泉盆地,长约136公里。这里的当谷燧段汉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一段汉长城塞墙,长约300米,最高处2.95米,由芦苇砂砾逐层筑成,层距0.2米。
(当谷燧和当谷燧段汉长城)
汉长城是由障、坞、燧、关、仓、边墙等各类设施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它保护了边疆社会的稳定,保障了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
下图为积薪,是长城沿线烽燧旁用于燃放烟火、传递军情的柴草堆,就地取材,由芦苇、红柳、胡杨木等组成。敦煌大漠戈壁干燥的气候使得这一物质得以保存两千年。
景区东侧是大方盘城遗址。
大方盘城始建于西汉,是西汉昌安仓仓储遗址,建于高处疏勒河床2米的风蚀台地上,东西长134.8米,南北宽18米。
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被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可能是通风设施。外围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第一重尚存有断墙,四角有角墩建筑痕迹,第二重仅存北面角墩痕迹。
大方盘城西侧11公里处为小方盘城。
小方盘城为西汉玉门都尉府治所,东汉时为玉门侯官治所。现存障一座,关址城垣完整,略呈方形,约26米见方,高约10米,西、北面各开一门,形如土洞。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步道,靠东墙向西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障外有坞院,障南残存的东西向坞墙清晰可辨,障北有一风蚀台地,上有烽燧遗迹。千年雄关,见证了敦煌华戎交汇的繁荣昌盛,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小方盘城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汉代土遗址之一。
以上是敦煌西线的名胜古迹,返回市区休息一晚,第二天东行120公里来到了瓜州。瓜州县南60公里有榆林窟和锁阳城遗址等名景,所沿榆林大道有几处奇特的雕塑景观,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拍照。
首先看到的是“戈壁方舟”。一只方舟浮游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此起彼伏的山川如波涛一般,在乘风破浪中寄托着人类的厚望与期盼。这是清华大学美院教授赵萌的作品,表现了人类命运与大自然始终紧密相连,“方舟精神”是具有人类普世价值和意义的一股精神力量,不畏艰险,勇敢前行。
前行不远又看到“汉武雄风”,作品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当下先进的3D扫描和数字技术创建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
作品表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辟丝路,第一次把中国人的目光投向世界,其风格远承汉唐雄伟气韵,质朴无华的美学追求与苍茫的戈壁气象完美统一,给人以震撼。
下一个雕塑是“大地之子”,此为2016年清华大学美院教授董书兵独立构想创作、自筹经费、历时1年创作完成的数字雕刻作品,与“汉武雄风”的作法类似。
“大地之子”深情安详俯伏大地,表现人与自然生命共生、和谐共存,展示了博大宏厚的人文情怀,成为瓜州的一座文化地标。戈壁风沙很大,下车后刮得脸疼,但围着大地之子照相的游客络绎不绝。
戈壁的大风不仅仅“打动”你的触觉,还会震撼你的听觉。大地之子不远处的钢管矩阵,是被戈壁之风拨弄的“风铃”,人力很难撼动的排排高管,在风的指挥下奏出了一曲戈壁交响。
再往前看到的景观叫“无界”,又叫“海市蜃楼”,也为清华美院的董书兵教授创作。“无界”以丝路文明为创作背景,以榆林窟盛唐经变画中的建筑样式为蓝本,以现代建筑材料为载体,采用了200多吨超标准加厚不锈钢管材搭建,长60米,宽45米。
雕塑灵感来源于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盛唐建筑“天堂楼阁”,借鉴“四联阙楼,高堂大殿、大坡屋顶、七宝兰楯”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将“海市蜃楼”以实实在在的材质和形体构筑在戈壁之中,把真实和梦幻、历史与现实互为融合,有传统的美感,亦有未来的科幻感。
继续前行,荒野中终于出现一条小河,河畔胡杨正在变黄,给荒凉的戈壁带来一丝明媚的活力。
继续向南半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榆林窟。
西汉末期,源自印度的佛教由西域首先传入新疆地区,然后沿河西走廊向东传入中原。至北朝时,瓜州地区的佛教已达相当规模。前秦建元二年(336年),乐僔和尚和法良禅师在敦煌鸣沙山东麓开凿石窟,创建莫高窟,自此,开窟造像在河西走廊蔚然成风,长久不衰,至唐代达到鼎盛。北朝至清代中叶,瓜州境内开凿石窟5处,即榆林窟、东千佛洞、小千佛洞、旱峡石窟、碱泉子石窟,集中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特征和艺术水平,共同构成了伟大的敦煌艺术宝库。
榆林窟位于瓜州县南的榆林河峡谷中,又名万佛峡。榆林河从峡谷间穿流而过,两岸榆树成林,榆林窟因此得名。
榆林窟始建于公元7世纪,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保存洞窟43个,壁画总面积约5200平方米,彩塑270余身,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是我国中晚期佛教石窟寺的杰出代表。
榆林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坛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种,各类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五代、北宋时期,兴建和重修洞窟23个,其中的供养人画像数量较多,分为三种,即曹氏归义军政权的统治者及其眷属、大小官吏的画像;与曹氏联姻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者画像,如于阗国王和王后,吐谷浑慕容归盈出行图等;以及曹氏画院画匠的画像,是重要的历史资料。西夏到元朝时期,供养人画像中有人物和衣冠服饰迥异的党项羌、回鹘、蒙古族贵族官吏和侍从的画像。西夏和元代壁画在题材和风格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受密宗的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
下图为出土于榆林窟的象牙造像,由一段象牙雕刻而成。外观是一尊骑象的普贤菩萨,双手持覆钵式相轮宝塔,作虔诚状。中分为二,雕刻了50个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槃的故事,共有人像279个,动物、塔、车马12个,形象细腰高乳、曲线毕露,属于印度犍陀罗佛教雕刻品。其构思精巧别致,刀法细腻纯熟,在巴掌大的一段象牙上,雕刻了如此之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一件举世无双的微雕艺术珍品。
榆林窟北行再东行可达锁阳城遗址,途径榆林河水库,湖水碧绿,为戈壁少有的美好水景。
锁阳城原名苦峪城,城外有一座将军雕塑,所塑为“三箭定天山”的唐朝名叫薛仁贵,据传薛仁贵西征时曾在此与哈密大元帅苏宝同苦战数日,最终以打败哈密大军而收场。战斗中,当地一种叫“锁阳”的植物形似萝卜,救了将士们的性命,因而薛仁贵在西征胜利后将苦峪城更名为锁阳城。
锁阳城始建于晋,兴于唐,各朝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它地处河西走廊西端,雄踞于肃州和沙州之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枢纽。遗址包括古城址、古佛寺、古渠系和古垦区,保存了中国古代最为完好的农业灌溉水利体系,也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军事报警系统和城市建筑系统,是河西走廊上人类利用土地的杰出范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价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下图为内城遗址,成不规则四边形,有南北向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内遗迹类型有房屋、道路、粮仓和水井等。
下图为塔尔寺遗址,是一处大型佛教寺院,据推断为西夏时期遗存。遗址分外围院落和内部寺院两部分。内部寺院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遗址、大殿遗址、大塔、小塔群,中轴线两侧有对称布置的钟鼓楼建筑基址。大塔高14.5米,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顶为覆钵式结构,塔形庄严雄浑,十分壮观。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高僧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时,路过瓜州曾在此讲经说法半月有余。
说到玄奘,这一路在兰州、西安、库车、塔莎古道等可没少听到关于他的传闻,我们这就返回瓜州县城,在玄奘取景博物馆中进一步了解玄奘的生平。
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玄奘可能只是一个吃斋念佛的和尚,又因为我们的时代是科学占主流的时代,宗教信仰离大部分人的生活较远,以为宗教就是清心寡欲,甚至是愚昧迷信。
而实际上,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虔诚的信仰者和我们一样,并不是对一些事物没有经过思考就全盘接收或一概否定。基督教发展出经院哲学从理性、思辨的角度为信仰辩护,佛教更是具备庞大严密的理论体系,绝不是念两句“阿弥陀福”祈求佛祖保佑那么简单。
(相轮铜塔)
比如玄奘,比起“高僧”,更让人对他有直观印象的称呼应该是“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他所创建的法相宗,就是一门理论艰深的“学科”,但可惜太过“精英”和晦涩,并未流传和普及开来。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信徒来说,你只要告诉我念经能得福报就好,至于背后有什么道理,哪里有精力和脑力去深究。
(莫高窟第45窟以佛二弟子像)
瓜州是玄奘取经西行途中的重要活动区域,这里保留着玄奘讲经说法的寺院、州吏放行的州城、收徒买马的地方、夜渡葫芦河的遗址......怪不得玄奘取经博物馆建在瓜州。
(玄奘生平浮雕)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玄奘出生于河南偃师陈河村,俗名陈祎,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名。玄奘13岁时在东都洛阳出家,18岁到长安、四川、湖北、河北等地游学,后至长安师从法常、僧辩,两位大师赞许他是佛门的“千里驹”。随后,玄奘遍访国内名师,27岁返回长安,住大觉寺,此时他已精通经律论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声名远播。之后他向不同学派的大师求教,发现佛教各派理论不尽一致,许多问题都牵涉到《瑜伽师地论》。他在长安遇到印度僧人波顿,得知印度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正在开讲《瑜伽师地论》,决定去印度求法。
第二年,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僧侣,玄奘向朝廷上表西行求法,因唐室新立,禁约百姓出国,同伴都打了退堂鼓,玄奘却没有退缩,又两次上表朝廷,均遭拒绝,于是一边野外苦行,一边学梵语,做种种准备。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过州府,涉大漠,在瓜州收徒买马,夜渡葫芦河,偷越玉门关,独闯八百里莫贺延碛大沙漠,遇沙暴迷路,找不到水源,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沙漠,半夜被凉风吹醒,又继续前行,在马的带领下发现了甘泉,才捡回一条命。后翻越雪山,九死一生,百折不回。“宁可西行就死,绝不东归而生”成为他西行路上的铮铮誓言。
下图为“玄奘夜渡葫芦河”场景。玄奘在瓜州得胡人石磐陀导送,夜渡葫芦河,葫芦河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没有桥便无法前行。河岸边有梧桐树,石磐陀斩木搭桥,布草添沙,用了一个时辰,搭建了一座简易的木桥,师徒和马得以通过。
彼时高昌国(吐鲁番)国王鞠文泰崇信佛教,早闻玄奘大名,盛情邀请玄奘留下来共享荣华富贵,玄奘婉言拒绝。鞠文泰又以遣送他回国相威胁,玄奘绝食三日,以死明志。鞠文泰无奈,只得让玄奘为皇室成员讲了一个月的《仁王波罗蜜经》,并为他准备了二十年忘返的辎用,亲自送他出境。西行途中玄奘多次遇到强盗,他临危不惧,凭着坚定的信念逢凶化吉。
离开高昌国前行数千里,玄奘来到葱岭北段的大雪山——凌山。此山高峻险峭,冰雪聚积,终年不化,说话声音稍大,就会引起雪崩。玄奘一行吃住都在冰上,艰难跋涉了七天七夜,走出大雪山。同行人中,十分之三四冻死在雪山上。
后在碎叶城、迦毕试国等地,玄奘受到当地国王或可汗的热烈欢迎。离开迦毕试国,玄奘进入巴基斯坦、印度境内,一路上放慢脚步,参拜寺庙和佛陀圣迹,遍访五印名寺,留学那烂陀寺,拜会戒贤大师,智斗外道,融合诸教。在曲女城辩经大会,被印度大乘佛教尊为“大乘天”,被印度小乘佛教尊为“解脱天”,名震五印。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携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踏上归途,于645年正月二十五日到达京城长安,受到朝野僧俗的热烈欢迎。唐太宗见其气宇轩昂,见多识广,是一位可辅佐国家的栋梁之才,劝他还俗辅政,玄奘婉言谢绝,表示只想翻译带回的佛经。同年三月一日,玄奘奉诏到长安弘福寺开始了大规模的译经工作,直到逝世前的一个月。
在玄奘的主持下,共译出佛教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不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是中国历史上译经最多的法师,玄奘也是新译的创始者、中国翻译史上的杰出代表。
(玄奘翻译的心经)
除了玄奘,瓜州历史上与另一位名人也渊源颇深,他就是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书之祖”的张芝。
瓜州有座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由两湖、两山、湖心岛和书法文化长河组成文化氛围浓郁的景观带,风光秀美,以张芝的书法为主线,以中国书法发展为背景,以山水、园林、殿堂、雕塑、碑刻为手段,集中展示了草圣张芝的艺术精神,不论你了不了解书法,都能受到书法艺术的感染。
张芝,字伯英,其书法学崔瑗、杜度,变其法度,善草书。他省减章草的点画波磔,创立“今草”,青出于蓝,被后人推为“草圣”。晋代王羲之在论书法时称:“钟(繇)、张(芝)而外,其余不足观。”唐代张怀瓘《书断》评论张芝的草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世称一笔书。”可知张芝在我国书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冠军帖》、《终年帖》是书法爱好者练习草书的范本。
(草圣故里的冠军桥,上书“冠军暂畅”,出自《冠军贴》,意为有所成就只是暂时的欢畅,不要过激)
下图为墨池,来自张芝“临池学书”的典故,据传张芝少年时学习勤奋,最喜欢草书,临池学书,水为之黑。“临池”一语后成为学习书法的代称。
下图为“非草书”群雕,取意东汉辞赋家赵壹的书法评论《非草书》,再现了东汉时期一批学子狂热追随张芝苦练草书的忘我境界。
瓜州之后,东行280公里返回酒泉,途径双塔水库,这是又一汪嵌在戈壁中的“翡翠”,美不胜收。
(双塔水库)
自驾到此,时间已来到深秋,酒泉北部的额济纳胡杨林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所以继续东行河西走廊之前,让我们先北上,去会会那一片让人魂牵梦萦的金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