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结婚有什么说法

67 2023-03-08 10:37

正月结婚有什么说法

两个人在一起谈恋爱,感情到达了一定的时候,自然就会考虑和对方结婚这件事情。自古以来呢结婚就是一件人生中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人们对于在什么时候结婚是尤为在意的,认为一个不适合的日子会让婚姻受到不好的影响。正月是非常喜庆的一个月,这个月关于结婚又可不可以呢。

正月结婚有什么说法

“正月不娶”来自于北方民谚“正月里不娶,二月里不嫁。”在北方,正、二月间时在严冬,冰天雪地里,抬花轿都不方便。“正月不娶”这种习俗在农村由来已久,在农村有‘抬头红’一说,即男女双方在正月这个月份结婚,乃月太岁压头,将来对自己或者以后出生的子女运气和财运方面不利,因此在农村正月里很少有新人结婚。

挑选婚礼吉日的要素

1、尊重双方父母挑选日期这样的事情,老人们都会很在意。一定要尊重双方父母,一定要和父母商量之后再做出决定。

2、不要太过于 迷信 “黄道吉日”虽然是中国的传统,但同时应该明白,婚姻的幸福在于两个人的感情基础是否厚实,并不取决某一个“吉日”,黄道吉日只是为了讨一个好彩头。

3、尽量提早一些时间定下结婚日期,为婚礼的筹划准备充裕的时间,也方便后面选择婚宴场地、节约预算,切忌仓促行事!定下婚期前可以征求重要宾客的建议,但不用迎合太多人,一旦定下婚礼吉日就不要轻易更改了。

4、注意气候特点。如果是室内婚礼的话就比较省心,可是如果想要举办户外婚礼的话,就要注意气候因素了。尽量选择晴朗的天气、温度适宜的季节,还要随时留心天气的变化,最好做个备选方案应急,以防天气突变。

5、考虑双方的工作计划。尽量避免因为婚礼而影响到两个人的工作计划,因为在筹备婚礼和举行仪式、婚宴的那些日子里,新人往往无法专注于工作。所以,在定下婚礼日期时也要参考年度的工作计划,不要选择在工作高峰期或者升职的关键期。

漳平市永福镇结婚风俗和礼仪?

漳平的婚喜庆习俗

(一)婚嫁

婚制

旧式婚姻纯为买卖婚姻,其缔结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豪门富户可以一夫多妻。丈夫可凭一纸休书将女方休弃。离婚女子被侮称为生离婆。寡妇一般不许改嫁。已订婚未过门女子若遇未婚夫身亡要终身守寡。辛亥革命后新风渐开,但寡妇再嫁仍受歧视。在官田一带,寡妇再婚要在晚间进行,被辱称为娶鬼仔姆(鬼妻)。

有女无子者可招无钱娶妻男子为婿,称入赘。入赘男子大都受歧视,被认为不是穷,就是熊(笨)。入赘结婚费用由女家负担,但要立契据,以防反悔。入赘方式有二:一是男从女性,作女家子,可继承女家财产;二是不改姓,仍以岳婿关系称,无财产继承权。但其所生男孩如按契约规定属女家、从母姓者,则有继承权。

在包办婚姻中,还有指腹为婚、抱童养媳、换婚(姑换嫂)等畸形婚,受害者主要是女性。

新中国制定的《婚姻法》颁布后,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买卖婚姻,禁止重婚纳妾和他人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妇女得到解放。男女双方自愿,依法向政府登记结婚,即为合法夫妻。

订婚

俗称提订。旧俗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经女方家长应允,开具其闺女姓名和生辰八字庚帖送男家称出婚头。男家将庚帖放在香案上,压在盛有清水的碗下占卜,满三天,若水清如旧,合家平安,即可请算命先生作合婚吉课。如无冲克,即可议聘,择吉日提订。提订时,一般得先付聘金半数,并送服饰、糖果、茶汤(冰糖、面线)和盖有乾坤字样的饼或。永福一带另送花枝钱12元(称半太岁)或24元(称全太岁)。双洋一带则流行送酒斗(木斗中置鸡、酒、肉)。正斗送女方父母,偏斗送女方近亲,外加四湿(海味)和四干(茶汤、干果)。女方应回送女婿两条相联的毛巾、鞋帽、衣料、五谷种子、童鸡和盖有乾字的饼或若干,上置桂花枝。收茶汤或偏斗的近亲,则各回赠衣料一件。

双洋地区家贫者仅送母鸡一只,连同聘金、女服、首饰等合称鸡母订。

新中国建立后,送庚帖、占卜合吉课等大都已废,时行自由恋爱,互赠定情信物,待双方商定后再告知父母正式订婚。

结婚

男方将列有择定的裁剪、安床、开脸、梳头、出阁、迎娶、合卺等时间的《合婚吉课》送女家,叫送日子。迎娶前一日,男家将置办出嫁酒宴所需一切食物用品(远地可以钱代物)和另一半聘金送到女家,称入门笑。双洋则再送一次酒斗及大。官田一带还要另送女方外祖母大猪脚一腿。当晚,女家办出嫁酒宴;男家布置洞房,放炮请婶娘安床。次日,由男方接亲人请媒人、鼓乐队、轿夫等抬花轿到女家接亲。新娘出门前用桂花枝煎水沐浴,然后坐在大厅堂中的谷斗或舂臼上开脸梳妆,穿戴凤冠霞帔,罗裙绣鞋,点烛辞亲拜别父母,随置办的嫁妆出门。上述诸项均需男方分送酬谢红包。如女家有索,需再付一笔添丁费。添丁费以年计价,每年12元,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双洋一带新娘临行要与兄弟姐妹合吃一全鸡,叫吃家火。新娘上路后将故意带走的娘家钥匙或手帕等丢在路上,让追来的弟妹拾回,叫接家火。迎亲队到达男家,花轿停放在大门外,由新郎开轿门接新娘进门。新娘出轿时,将所带红枣、花生、桂圆等抛撒地上,让小男孩抢吃,以兆早生贵子。然后,由伴娘扶进正厅拜堂。新娘进门时,男方父母应回避,忌对冲,以防日后不和。拜堂后由娘舅秉烛引新郎新娘入洞房。婚宴开始时鸣炮请送来贺礼贺联亲友入席,洞房中亦设一席,由陪嫁和至亲小辈相伴,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官田等地则在大厅与亲友同宴。席中上鸡时,由男方家长率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

新郎新娘就寝前,由老年妇女唱祝辞铺被褥,并让一小男孩在床上翻滚一通。然后,邻里青年以各种幽默风趣方式逗新郎新娘发笑戏闹,称闹洞房。女青年则喜在洞房外偷听悄悄话。翌晨放炮起床后,新娘入厨,并向公婆叔伯敬茶请安。受敬者以红包作谢礼。满三天回门,近者需接连三趟。送礼仍是茶汤,回礼各地不一,一般为衣料、糍、带路鸡等。菁城另加连根带叶甘蔗两支。官田则头趟糍,二趟粽,三趟不相送。首次回门时岳家宴请女婿,二、三趟则吃点心。满月,岳父母等到婿家作客,送女红用具及女儿婚前旧衣物。女婿办酒宴请招待。招婿、童养媳圆房、寡妇再婚礼俗从简。若男女双方均为基督教徒,则从教规教礼。

50年代初《婚姻法》贯彻后,一度盛行新事新办,集体婚礼,隆重而简朴。包办买卖婚姻、一夫多妻、抱童养媳、寡妇不许改嫁等旧俗完全废止。60年代初,因经济困难,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联烟双方暗中议定聘金彩礼,但数量极微。80年代,人民生活好转,一些富裕户为炫耀财势,请客送礼,大肆操办,有的十分铺张,请酒百十桌,耗资上万元,多数人仍崇尚简朴,不办酒者亦有之。旧俗礼仪日趋简化,但为情势所迫,聘礼、应时家具等仍尽力操办。

聘金以自己的经济能力而定,我建议与对方家长沟通再定,我自己认为给5万差不多了。

给东西我认为只要喜庆些就行了,我们一般送:猪脚、公鸡、桂元、枣子、活鱼、甘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