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农功绩?
1.炎帝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这使得当时的人民从游牧民族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化,也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头等问题。
2.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据说炎帝亲自尝遍各种草药,发现新的草药用来治人民的疾病,大大延长了当时人类的寿命。因此《神农本草经》也归之于神农氏。
3.神农教人民用桑麻做布料,解决了衣着问题,也告别了当时人们用树叶、兽皮来遮身体的蛮荒时代。
4.神农提倡人们在每天中午聚集到一起交换货物,以物易物,这也打下了当时商业发展的基础。
5.神农发明了乐器,使他的部族们有了娱乐休闲的方式,也用和谐的音符把人心聚集了起来。
6.神农发明了弓箭,防止了野兽的来袭,大大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7.神农发明了陶器,可以用来储藏和烹煮食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8.神农教人民建造房屋,使人民能有遮风挡雨的地方,也有了所谓家的概念。
二、神农文化十大功绩
神农文化十大功绩
神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神农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文将为您介绍神农文化的十大功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伟大的文化。
1. 神农炼丹
神农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医药学家,他不仅发明了农具,也尝百草为药。在古代的神农时期,中国的草药学得到了飞速发展。神农炼丹是神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贡献对中医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 神农治水
神农在中国古代被尊为治水之神。他发明了灌溉工具,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中国的农业大大提高,较好地解决了农田排水和灌溉问题。神农的治水技术在古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3. 神农开垦
在中国古代,神农被视为农业文明的始祖。他发明了农具,并发扬农耕文化,开垦了大片的农田,让中国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神农的开垦事迹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他的贡献不可磨灭。
4. 神农发现茶叶
茶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神农被尊为茶神。相传,神农发现了茶叶的草药功效,并将其传至后人,从此茶叶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茶文化中。神农的发现让中华民族享用了丰富的茶文化,也让中国的茶叶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5. 神农创造中草药文化
古代的神农发明了农具,他尝百草为药,创造了中国的中草药文化。神农的贡献使中国的中草药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后人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中草药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神农功不可没。
6. 神农培育优良种
神农是农业的奠基人,他培育了大量的优良种类,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他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和实验,选择出适应中国气候环境的优良种,为中国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7. 神农传播农业技术
神农不仅仅是农业的奠基人,还是农业技术的传播者。他将自己的农业经验传授给后人,使中国农民能够更好地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神农的农业技术传播对中国农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8. 神农促进农产品贸易
神农的农业发展不仅仅改善了中国的农民生活,也促进了农产品的贸易。神农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的农产品走出国门,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贸易财富。
9. 神农弘扬农耕文化
神农弘扬了农耕文化,他提倡人们尊重土地,崇尚农耕,传承农业智慧。神农的如此做法,使后人对农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中国的农耕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10. 神农艰苦奋斗
神农是中国古代的伟大人物,他艰苦奋斗,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神农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励着后人,鼓舞着中国人民继续向前。
总结来说,神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众多的功绩。从神农炼丹、治水、开垦到发现茶叶、创造中草药文化,神农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农业技术及农产品贸易促进了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神农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鼓舞着我们努力奋斗。神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珍贵瑰宝,应该倍加珍视和传承。
三、神农八大功绩的意思?
炎帝神农有八大功绩
1.炎帝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这使得当时的人民从游牧民族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化,也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头等问题。
2.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据说炎帝亲自尝遍各种草药,发现新的草药用来治人民的疾病,大大延长了当时人类的寿命。因此《神农本草经》也归之于神农氏。
3.神农教人民用桑麻做布料,解决了衣着问题,也告别了当时人们用树叶、兽皮来遮身体的蛮荒时代。
4.神农提倡人们在每天中午聚集到一起交换货物,以物易物,这也打下了当时商业发展的基础。
5.神农发明了乐器,使他的部族们有了娱乐休闲的方式,也用和谐的音符把人心聚集了起来。
6.神农发明了弓箭,防止了野兽的来袭,大大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7.神农发明了陶器,可以用来储藏和烹煮食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8.神农教人民建造房屋,使人民能有遮风挡雨的地方,也有了所谓家的概念。
四、神农本草经谁讲解的好?
在我认为是倪海厦老师讲解的最好,因为爱好中医也是看了倪师讲解的《针灸》开始的。倪师讲解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结合他行医中的实际案例,让人自然而然的爱上中医喜欢上中医。让我们知道农村随处可见的野花野草皆是中药,用好皆为妙药。倪海厦老师为中医走入普通百姓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中医爱好者更加喜欢中医。
五、朱元璋十大功绩?
首先,朱元璋发动了红巾农民起义并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反封建统一政权,打破了元代蒙古族的统治,结束了89年的蒙元统治,从而确立了太祖朱元璋创造的世界上最为辉煌的王朝——明朝。
其次,朱元璋坚决抵制了汉族文化以外的文化渗透,推行汉化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并扶持国内经济、农业和黄金矿业,使得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并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第三,明太祖朱元璋大力兴修水利,重新规划了京杭大运河疏通、引黄淤灌、陇右灌溉等工程,使得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在城市建设上,朱元璋也投资大量资金,建立了景山、康安两处养老院、京师水利、天文台、太和殿等文化场所和建筑群,并设计白石桥、铁华桥、木华门、朝粮门等重要建筑。
第四,明太祖朱元璋坚决禁止私兵惯做,彻底清除了原有的藩镇割据现象,并统一兵种、兵器和兵制,使得军队更加精锐。
第五,朱元璋大力倡导文化教育,推广礼仪之邦教育思想,注重落实国家文化宣传和文化使者,并为有才能的年轻人免费提供教育机会,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文化发展和赋予人民更加全面的自由和权利。
第六,明朝时期的学术之风自成一体和自主发展,明朝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鼎盛时代。
第七,朱元璋积极推广戏曲、杂技等民间艺术,为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促进邻国的文化交流。
第八,朱元璋实施宪政政治制度,并建立了几部法典和法律,对官员、士民和平民均有所管辖,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刑法、民法和商法。
第九,朱元璋坚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支持造船和经济的研究和推广,特别是对于农业和手工业制造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改善国民的生活和发展中国的经济。
第十,朱元璋注重对外文化交流,开展东西方世界的贸易,充分利用对外关系资源,举办海外游学等活动,并积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明太祖朱元璋的卓越领导才能和出色的治国理政手段是明朝得以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并且为大明王朝的崛起和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名字。
六、秦始皇十大功绩?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统治时期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0年,此期间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其十大历史功绩如下:
统一六国:秦始皇在位期间,通过不断的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国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实行郡县制: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建立了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力。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和度量衡,
统一标准,方便了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建立了长城: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作为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长城成为了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立了都城:秦始皇在咸阳建立了都城,规划严谨,规模宏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划完善、建设有序的都城。
统一文字:秦始皇废除了各个诸侯国不同的文字,统一采用小篆作为国家的官方文字,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字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创立法律制度:秦始皇制定了《律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法律制度,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修建大运河:秦始皇下令修建大运河,连接了黄河和长江,大大方便了南北交通和水运贸易。兴修水利:秦始皇重视水利建设,开凿了很多灌溉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改善了百姓生活条件。推行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推行了焚书坑儒政策,烧毁了很多古代书籍,大规模屠杀了儒生,虽然这一政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也促进了秦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
5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秦始皇的十大历史功绩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统治时期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0年,此期间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其十大历史功绩如下:
统一六国:秦始皇在位期间,通过不断的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国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实行郡县制: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建立了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力。
第 1 页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标准,方便了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
建立了长城: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作为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长城成为了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建立了都城:秦始皇在咸阳建立了都城,规划严谨,规模宏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划完善、建设有序的都城。
统一文字:秦始皇废除了各个诸侯国不同的文字,统一采用小篆作为国家的官方文字,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字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康熙十大功绩全文?
1、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逮捕鳌拜,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2、康熙二十一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
3、康熙二十二年,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收复了台湾。
4、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5、康熙三十六年二月,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死去。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6、康熙三十五年九月,原属准噶尔的哈密统治者额贝都拉内附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后,清军陆续进驻巴里坤地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吐鲁番的额敏和卓内附清朝,从此嘉峪关外上千里土地收入版图,成为清朝打击准部、进军西域的前哨。时年41岁。
7、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册封罗桑益喜(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进一步笼络黄教。后来由于准噶尔汗国入侵西藏,他于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18年至1720年)间派兵入藏,驱逐准军。
8、康熙十六年(1679年)设立南书房,“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并使之草拟圣旨,与闻机要,待遇非常优渥。
9、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与喀尔喀与内蒙古的王公们会聚于多伦诺尔,史称“多伦会盟”。此次会盟标志着喀尔喀三部归顺清朝。时年36岁。
10、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烨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
八、党的十大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1、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确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和完善了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发展实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建设改革道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艰苦探索,历经挫折,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4、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科学认识成果,为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自身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培育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和反映理论性与实践性、典型性与广泛性、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谱系的灵魂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伟大建党精神”谱系的红线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伟大建党精神”谱系的特质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伟大建党精神”谱系的价值取向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6、缔造和领导了人民军队。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军队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创立了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这种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需要,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基本政治制度。
8、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9、推进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香港、澳门回归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基础上,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10、提供了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为世界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集中表现为:
一是在世界社会主义整体处于低潮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二是对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是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更加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
九、伏羲的功绩伏羲最大的功绩是?
伏羲的首项功绩当属“一画开天,道启鸿蒙”,特置首以赞颂。说伏羲始画八卦,开启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源。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以充庖厨;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伏羲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他还是带领华夏先民开创了生生不息的易道智慧的创世英雄。正所谓:智者下生,易道殊胜。教化圆满,功德无量。
十、诸葛亮十大功绩?
以下就是诸葛亮十大功绩
【分析】《隆中对》是刘备军事集团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方针,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虽然也割据城池,占据土地,但是统治并不稳固,还经常打败仗,刘备虽有仁君的名声,可是却一直打不下基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战略方针。而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指出,先取荆州,再夺西川,联合东吴,对抗曹魏,这样一个基本的作战方针,才使得刘备在以后的战争中有了正确的决策,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了。
第二:火烧博望坡
【分析】火烧博望坡,又称博望坡之战,当时曹操准备率大军南下,其实并没有把荆州的刘表放在眼中,反而主要是想对付两个敌人,一个是孙权,另一个则是刘备。曹操深知刘备,虽然他眼下只是占据新野一个小县城,但是有诸葛亮辅佐,一旦他逐步壮大实力,必然是心腹大患,曹操这才派夏侯惇率军十万,试着进攻新野,扫平刘备,这样也可以免除自己南征的大患。结果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在博望坡设伏,放起大火,把夏侯惇十万大军烧得灰头土脸,气得曹操也直接挥师南征!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出山后立下的第一功,直接打击了曹军的嚣张气焰。
第三:火烧新野
【分析】火烧新野,是诸葛亮第二次用火。当时曹操大军已然南下,兵分五队,前锋大将许褚,第一队十万人马,统兵大将曹仁、曹洪,攻击方向新野、樊城,刘备自知难以抵挡曹军,于是携民渡江。而诸葛亮为了迟滞曹军进攻,又在新野布下火攻阵,在白河阻断上游流水。曹仁大军到了新野之后,不见刘备踪影,天黑在城中驻军,却被诸葛亮三门放火,城中早被布下的硫磺烟硝也早被点燃,于是火起,曹仁、曹洪拼命杀出城去,欲渡白河,上游关公却突然放水,曹军被淹死无数,这才夺路而逃。火烧新野迟滞了曹军的进攻,也为刘备撤离准备了时间。
第四:舌战群儒
【分析】舌战群儒,当时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刘备与曹操作战失利,兵败当阳,而曹操基本占据荆州,使得刘备军事集团穷途末路。而这时鲁肃以吊孝为名,奉孙权将令,来江夏探听曹操虚实,诸葛亮则奉刘备的命令,趁机与鲁肃渡江,联合东吴,共抗曹操。但是孙权并没有直接接见诸葛亮,而是先派了手下一群谋士,名为接见,实为给诸葛亮一个下马威。这些谋士也是百般刁难,各种尖酸刻薄言语,攻击诸葛亮刘备。诸葛亮深知,辩不过这些谋士,也很难说服孙权,这才一一犀利还击,说得这些谋士哑口无言、面红耳赤。舌战群儒的胜利,为诸葛亮后来说服孙权、周瑜抗曹,准备了条件,也使得诸葛亮名声大噪。
第五:智激孙权
【分析】智激孙权,是联吴抗曹的一个重要环节。诸葛亮随鲁肃渡江,虽然说得一群谋士哑口无言,少了些阻碍,但是,如果说服不了孙权,也是没用的。而当孙权召见他的时候,诸葛亮发现孙权碧目紫髯,相貌奇特,深知对孙权不能劝,只能激。当孙权问起曹军虚实时,诸葛亮故意夸大曹军实力,还劝孙权如果不敢战,就早点投降,以求苟安。言语中很是看不起孙权。孙权憋了一肚子气,问刘备为什么不投降。诸葛亮则说刘备是汉室之胄,海内仰望,当年壮士田横和五百部下不肯投降刘邦,更何况刘备乃大汉皇叔,又怎么会投降曹操呢?一句话直接气得孙权回了后堂。可也正因为智激孙权,让孙权起了争强好胜之心,也为联吴抗曹打开了局面。
第六:智激周瑜
【分析】智激周瑜,是在诸葛亮说服孙权之后。孙权虽然是东吴的主公,但作战还需要依靠周瑜。就连孙策病逝时,也是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周瑜在东吴的影响力。而联吴抗曹若想成功,还需要说服周瑜。可周瑜也是个智者,他在鄱阳湖训练水师,也是准备对付曹操。可是当接见诸葛亮和鲁子敬时,周瑜却故意说要劝孙权投降,以此来试探诸葛亮。也可以说是故意气诸葛亮。可诸葛亮并不恼,巧借曹植所作的《铜雀台赋》,说曹操南下就是为了大小乔,劝周瑜把大小乔送给曹操,这可把周瑜给气得够呛,因为大乔是原吴主孙策的夫人,而小乔则是周瑜的夫人,于是周瑜这才说了实话,不再试探诸葛亮,一心抗曹了。智激周瑜对联吴抗曹起着决定作用,也是孙刘正式联合的开始。
第七:巧借荆州
【分析】巧借荆州是发生在赤壁大战以后。曹操赤壁战败之后,留曹仁镇守荆州、夏侯惇镇守襄阳、张辽镇守合肥,于是东吴兵分两路,一路由周瑜带领,攻打荆州;一路由孙权亲自统率,进攻合肥。而诸葛亮用计,就在曹魏大战之时,袭取了荆州襄阳,使得东吴空费人马,后来鲁子敬来讨还荆州,诸葛亮又借口荆州为暂居之地,就此巧言借了荆州,一借不还,直到以后吕蒙白衣渡江,战败关羽,东吴才重新夺回荆州。巧借荆州使得刘备暂时有了根基,汉上九郡又为刘备积累了大量兵马钱粮,为刘备入主西蜀创造了条件,也是魏蜀吴三分局面的一个重要过程。
第八:三气周瑜
【分析】周瑜,本来是一位杰出的统帅,可对诸葛亮偏偏怀有嫉妒之心,又对荆州之事耿耿于怀,不能看清孙刘联合的大局,这也就成了三分天下 的一个重要阻碍,他曾经妄图使美人计、假途灭虢等 计,陷害刘备、诸葛亮,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被诸葛亮将计就计,气了个半死,最终只能哀叹“既生瑜何生亮”,病死江边。三气周瑜,可能对于周瑜之死十分可惜,但是也免除了刘备入主西蜀的后患,更为孙刘联合除去了一个隐患,总体来说对大局还是有利的。
第九:七擒孟获
【分析】孟获本是南中首领,统率着南中各部族。可南中正处于蜀汉大后方,孟获不时叛乱,严重威胁蜀汉统治。诸葛亮迫于无奈,这才征讨叛乱的孟获,七擒七纵,又是血战白银坑,又是火烧藤甲兵,最终把孟获打服了。其实诸葛亮也可以杀了孟获,但是那样的话很难控制南中,以后蜀兵一走,南中还会叛乱,诸葛亮七擒孟获,却又真正地收服了孟获,并把南中仍交孟获统治,收降了南人之心,稳定了大后方,为以后北伐中原奠定了基础。
第十:六出祁山
【分析】六出祁山,可以说是诸葛亮对蜀汉最大的功绩,也是最遗憾的事。所谓六出祁山的目的,因为岐山处于中原腹心之地,更连接蜀中,是诸葛亮完成刘备遗愿,北伐中原的必争之地。只是可惜,六出祁山都以失败告终,而诸葛亮也病死五丈原。六出祁山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也打击了曹魏的嚣张气焰,稳定了刘禅在西蜀的统治,使得三国局面至少延续了十年,更是诸葛亮报答先主刘备知遇之恩的一片丹心。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