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的傩舞习俗作文?

66 2024-11-10 17:32

一、临洮的傩舞习俗作文?

 “傩文化”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作为一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的隆重仪式,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本期的“爱上纪录片”公益展映活动,一部名为《司公》的纪录片,将带观众走进定西市临洮县,感受那里世代传承的古老祭祀仪式——傩舞。

  临洮傩舞俗称跳神,跳神的人则被称为司公。每年农历四五月,以及七月到十月间,在临洮南部衙下、南屏等镇的神庙前,人们会时不时看见这样的场面:一队司公身着虎头神衣,头戴神牌长辫,口扎银钎,伴着仓仓琅琅的羊皮鼓声和祈福的祷词,围着篝火跳起傩舞,神秘欢腾。

  完整的傩舞仪式包括请神、领牲、开坛、扎钎、滚毡、起瘟等三十六个环节,一般要三天才能完成。在整个活动里,司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一系列迎神祭祀活动都由他们完成。司公平时务农,只在跳神时参与活动,在当地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的技艺代代相传,跳傩舞、唱祷词、扎钎……这些都是司公的硬功夫,由父辈口耳相传,加以长久的实践练习,得到当地老百姓以及其他司公的认可,才得以在迎神活动上大展身手。

二、傩戏跟傩舞的区别?

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

正文

傩祭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傩祭的核心人物是“方相氏”,在举行傩祭的时候,他的身上蒙着熊皮,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或尊称为“十二神”)及大队“侲子”(由少年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驱逐“疫鬼”。北宋时,宫廷傩舞中已没有方相氏、十二兽、侲子等角色,而出现了由教坊伶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六丁、六甲等人物。从人物的搭配看,表演已可能有一定情节,并向着娱人的方向发展。

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如安徽的黄梅戏,其传统曲调“傩神调”,就来源于傩舞。在某些地区,傩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如湖南的“傩堂戏”、“傩愿戏”,湖北的“傩戏”,贵州的“脸壳戏”、“傩坛戏”等。傩戏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

傩舞和傩戏

傩舞和傩戏的节目比较多,但情节一般比较简单,人物不多。其中有《盘古开山》、《郎君(鲁班)架桥》、《董永卖身》、《柳毅传书》、《孟姜女》等神话传说,也有《李斯操兵》、《送药酒》(表现秦二世鸩杀扶苏、蒙恬、李斯的故事)、《关公斩貂蝉》、《张飞闯辕门》等历史演义,还有《西游记》、《封神榜》等说部中的人物故事。这些“戏”的发展水平很不一致,有的还只是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但有的已有了生、旦、净、丑行当的雏型。它们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

三、傩舞怎么念?

nuó wǔ

释义

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为 中国 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头戴面具,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中》、《新唐书·礼乐志六》。

例句

傩舞历史悠久,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

四、傩舞正确读音?

nuó wǔ

舞,普通话读音为wǔ,“舞”字基本含义为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如舞蹈;引申含义为耍弄,如舞弊。

在日常使用中,“舞”多用作动词,表示戏弄,如舞旋(耍弄;折腾)。

舞,最早见于甲骨文。从舛( chuǎn),两足相背。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是舞蹈。后逐渐演变为楷书体及简化版的“舞”字。

五、傩舞怎么跳?

傩舞跳法:一台傩舞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主要角色有木鱼、跳鼓、打尺板和锣鼓手4种。傩舞的舞蹈动作原始古朴,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为主,有时还穿插翻滚、叠罗汉、排字等,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展现出粗犷古朴的舞姿,表达驱邪祈福的愿望。

六、合江傩舞特色?

合江傩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七、南丰傩舞描写?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舞蹈。南丰有傩,自汉开始。南丰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故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俗舞蹈。追本溯源,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关于“傩”的记录,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寇"字,是在室内以殳(古兵器)击鬼之形。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魃"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以后《论语》、《吕氏春秋》、《周礼》都有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有关傩仪的记叙较详细。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也描写了傩仪傩舞的情形。自汉至唐,傩舞都为驱疫鬼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宋代后,傩舞增加了娱人成分,并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

八、金刚舞和傩舞的区别?

金刚舞和傩舞都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但它们的起源、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金刚舞起源于佛教文化,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性质的舞蹈。它通常在佛教寺庙或庙会等场合表演,舞者身着金刚杵、金刚杖等道具,以模仿金刚的形象和动作为主要特点。金刚舞的舞姿刚猛有力,寓意着金刚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傩舞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巫术文化,是一种具有祭祀性质的舞蹈。它通常在农历正月或其他重要节日中表演,舞者身着各种面具和服饰,以模仿神灵或鬼怪的形象和动作为主要特点。傩舞的舞姿多变,寓意着神灵或鬼怪的神秘和神奇。

此外,金刚舞和傩舞在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也有所不同。金刚舞通常是由一名或多名舞者表演,以展现金刚的力量和威严;而傩舞则通常由一群人表演,以展现祭祀仪式的氛围和场面。在文化内涵方面,金刚舞强调佛教思想中的坚韧和勇气,而傩舞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和信仰。

总之,金刚舞和傩舞都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虽然它们有些相似之处,但在起源、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九、傩舞是哪个民族的舞?

傩舞文化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网络,东起苏、皖、赣,中经两湖两广,西至川、黔、滇,北至陕、晋、冀,涉及十几个民族。

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舞蹈。

一台傩舞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主要角色有木鱼、跳鼓、打尺板和锣鼓手4种。傩舞的舞蹈动作原始古朴,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为主,有时还穿插翻滚、叠罗汉、排字等,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展现出粗犷古朴的舞姿,表达驱邪祈福的愿望。

十、婺源傩舞的故事?

婺源傩舞源于明嘉靖壬辰戎进士气程义春在陕西做官时,把当地的傩舞带回家长婺源秋口长泾村。傩舞就此在婺源传开,并有有了长泾驱傩神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