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家乡变化的材料两个,在线等啊,好的加5

179 2022-04-17 11:33

信息渠道的改变。随着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和外面的信息距离在缩短,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农村人也可以看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卫星电视节目,只是农村人和城里人所关注的点和角度有所差异。电视、电话、移动通信、网络都在改变着农村人的生活方式。
  文化层次在提高。新农民对城市文化的学习和模仿无处不在。
  品牌大环境在转变。众多家电、通讯、摩托车等品牌对农村市场地迅速渗透,各类极富时代气息的品牌形象已经在各地乡村深入人心。
  从以上几方面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人记忆中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形象早已不复存在。在农业企业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农业产品消费群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农村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以及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从某种角度讲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低,外出打工、种、养殖业带来的收入也就是他们全家仅有的经济来源。因此,在投入非常有限的资金选择饲料、化肥、家庭用品时,他们所表现出来谨慎和理性更是城市消费者不能比拟的。
  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农民对产品的选择实际上极为苛刻。一方面,他们相信“品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绝对会选择那些市场美誉度高、品牌形象好的产品。另一方面,他们也会精心计算所购买的产品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收益,这就要求针对农村市场的产品,简约、时尚、便宜、耐用、实用。
  而中国农村仍然突出的二元结构现状也决定了农村市场的产品存在中间环节众多、市场分散的特点,如何降低零售价格、物流成本,实现规模经营难度远远大于城市。而农村市场的购买更多的是按需购买,因此产品消费的周期更甚于城市.
  因此城市模式并不能简单化的延展到农村市场,只有那些深谙农村市场之道,解决了专门的产销渠道的企业才可能在农村市场中崛起。
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吉林长春工作,春节前刚刚办完婚事,为他们寄来了一张婚庆的DVD碟。可是家里还没有一台彩色电视机。夫妇俩一合计,干脆咬牙买一台彩电吧,毕竟这几年国家惠农政策也为农民减轻了不少负担,加上各种补贴,家里也有了点积蓄。

拓展我国农村需求,增加农村居民消费,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给与分析考察,发现并找到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关系,譬如,收入和消费总量的关系、收入和消费增量的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的变化、农业人口比率和农村消费比例的关系等。实践表明,收入是决定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平均消费倾向反映的是当年消费与当年收入的相对关系,恩格尔系数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消费总量增加与经济收入提高基本同步

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看,农民收入和消费的总量及增量水平的变化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和农业人口比率与农村消费比例等关系,都表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是在提高。

(一)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增加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人口总量逐年减少的同时,消费总水平逐年提高,已从 2001年的15666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26906.4亿元,7年间增加了 11240.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消费总量 1605.8亿元,增长率 43.8%。农村居民消费无论是总量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处于上升趋势。同全部居民消费增长水平相比,尽管在全体居民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增长幅度也相对落后,但是人均消费水平是增加的。如果以2.3亿农村进城人员全部在农村消费,按照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3730元计算,应该有8579.0亿元的消费总量,如果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一半计算,应该有15546.9亿元的消费总量。所以,在把握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水平,分析扩大农村内需的现实基本情况的时候,必须考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居民的快速转移。特别是考虑中央作出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我国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二)消费与收入增长基本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 191元,2001年增加到 2366元,2008年达到了 4761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 470.6%,平均每年增长 6.4%。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 162元,2001年增加到1741元,2008年达到了3661元,与 1980年相比增长了383.5%,平均每年增长 5.8%。可以看出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幅度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意愿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保持消费水平的同向提高。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当年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实际消费支出都在增加,虽然增加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但二者在数量上的差距保持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

(三)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平稳上升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人们现期可支配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2001年-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较为平稳,保持在 0.74左右,而 2005年 -2006年两年,平均消费倾向出现了上升趋势,从 0.74上升到 0.78和0.79的最高值。到2007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2008年继续下降到 0.77。消费倾向之所以出现上升与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可以解释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勇气,使消费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也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从总体上看,“十五”时期以来,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在 0.7-0.8之间变化。

(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波动中下降

自“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虽然在2004年有所反弹,但很快又保持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的速度快于城镇居民。7年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减少了8.4%,而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只减少了0.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在逐年缩小,说明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和差距趋于接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指向存在着很大的趋同性。尽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回升,但应该考虑是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导致的,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幅6.5%,是“十五”以来年度涨幅最高的一年(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涨幅23.4%,平均涨幅 3.1%)。从变化速度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01年-2008年的7年间,有4个百分点的变化,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0.3个百分点的变化。说明农村居民总体生活质量进入到快速改善阶段,并不断朝着富裕生活水平靠近。

(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低于城镇

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绝对数的比较始终在3.6-3.8之间,同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始终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且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平均每年增长幅度7.7%,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为5.3%。应该认为,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的消费绝对值的差异,是会持续存在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出现,城乡消费水平的对比才有可能出现变化。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更需要消费,更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城镇居民消费则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期。届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缩小,或者是不再扩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