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地区改革30年的变化

223 2022-05-16 04:51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出自《诗经》的“小康”一词,改革开放后开始在丽水农村广为流传。  “小康小康,有荤有素,有菜有汤”;“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住土房,住楼房,今后还要住洋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里藏有金娃娃,屋外还有银元宝”;“乘上汽车逛都市,开上‘铁牛’奔小康”……广大农民用朴素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作为时代的标志和符号,30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丽水广大农民群众不懈的理想追求,一直是推进丽水农业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一直是改变丽水农村落后面貌的力量源泉。  30年间,丽水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业基础日益坚实,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现在,丽水农民由温饱向小康大步迈进。“种粮种菜,有吃有喝,有穿有戴”;“两层改三层,三层改四层,住得宽敞,过得顺心”;“田里机械化,家里电气化,村里城市化,数着存款慢慢花”。  30年,丽水农民走过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致富之路。  腰包鼓不鼓是衡量农民富裕程度最直观的“晴雨表”。据统计部门统计,1978年,丽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1元,而2007年丽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73元。2007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77.3亿元,奠定了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30年来,丽水农民能逐步富裕起来,得益于全市坚定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得益于全市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先富带后富”谋求共同富裕和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实施。  致富之路,从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起步  改革开放以来30年,丽水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适应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丽水农村推广开来。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了全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丽水农村改革开始了第一次跨越。  翻阅《丽水年鉴》看到,丽水的粮食亩产逐步提高,粮食生产总量稳中有升。去年,这一情况还在持续。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3.15万亩,总产量54.5万吨,单产335公斤。相比于200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略有下降的基础上,总产量并未下降,单产增加了2.4%。  立足丽水市情,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丽水农村改革的第二次跨越。变单一的粮食种植为多种作物的种植,经过30年的实践,丽水初步形成了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畜牧等五大主导优势产业。(下转第七版)  高举旗帜 创业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