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的年俗大全?
农村春节习俗
1、贴春联 “处处留心”有说法
在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贴了对联,要账的就不可以再登门了。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自行车要贴“日行万里,夜行八千”;机动车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每年,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我身上,因为家里的院子多,所以天还蒙蒙亮,我便开始忙碌起来,把父亲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做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
2、包饺子 吃到币饺代表有福气
到了大年三十下午,一家人就开始忙起来了,有的压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分工很是明确。在我们这里,饺子馅料一般都有肉馅、糖馅和硬币馅。在这里,就说说这个硬币馅的饺子。由于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户都包一个硬币饺子,谁能吃到就说明他有福气。有的人肯定会问,硬币的饺子肯定与一般的饺子的外形不一样,是的,如果仔细看是不一样的。但大家还应该知道,我们这顿饺子是放在初一凌晨四点多钟吃的,父母都在大锅里面用勺子随便盛的,所以如果想挑着硬币饺子吃是很困难的。
3、请家堂 让列祖列宗回家过年
大年三十天黑之前,是请家堂的时候了。请家堂,主要就是到坟头旁,烧香烧纸,放点鞭炮,磕头,把死去的亲人请回家一起过个新年。请家堂的时候一般都拿着香,在老辈墓前说一些“老爷爷、老奶奶,过年了,现在一起回家过年吧”等之类的话。谁家请家堂,就会专门在堂屋的正中央摆张桌子,上面摆着供品(鸡鸭鱼肉等),旁边放两张椅子给祖先们坐。
初一清晨,给长辈们拜年
大年初一,父母在凌晨四点左右就会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下饺子吃早饭。吃完饺子后,一家人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些活动均在天亮之前完成。东方发红的时候,早已经拜完年了。
磕头,是拜年不可少的礼节。
也许很多地方没有这个风俗,但在我们那边却一直保留着。走家串户地给辈分高的人磕头拜年,有的时候辈分高的人的院子里会跪一地人,场面甚是壮观。
磕头也有规律,大都遵循从近到远的规律,把家门口附近的磕完后,再去村的另一头去磕头。磕头都是统一标准的,男人们一般都在长者家中的主前磕四个,给老人都是磕一个,把整个村子磕完一遍。由于当时天还没有亮,所以在大街上能遇见很多人,但大都是看不到对方,只是听着声音耳熟,就互拜新年。在街上只听到“大叔,在这就磕(头)了啊。大爷,新年好”等问候语。
二、农村三周年俗称?
三周年为“谭祭”,行释服礼,俗称“除服”。
烧三周年纸,说明丧家子女为老人三年守孝圆满完成,尽了义务。烧三周纸之后所有祭奠礼仪结束。
在古代,有居丧制度。居丧是孝子们在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在生活等各方面的节制。讲究“头年”、“三年”和“十年”,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三年”,“十年”的目的大多是为了缅怀一些逝者,表达一下子孙孝意。
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思念。传统习俗认为,婴儿出生之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时刻需要父母的照料,父母故去后,儿子也应该还报三年,即居丧三年。
三、年俗名称,年俗由来?
1.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2、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3、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扫尘除了扫屋外还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等。
4、拜年:大年到亲朋家拜年,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得体,节日的服饰以都市休闲、时尚为主,不要穿得太运动,也不要穿晚礼服类的太正式。
5、贴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四、年俗内容?
年俗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以开始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但其实这些活动早从年尾二十四就开始了,中国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祭灶、守岁、拜年、祭神、祭祖、除旧布新、迎禧接福、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年节在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
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期盼来年的好运的习俗称为年俗。
五、年俗文案?
年俗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以开始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但其实这些活动早从年尾二十四就开始了,中国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祭灶、守岁、拜年、祭神、祭祖、除旧布新、迎禧接福、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六、年俗来历?
年俗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以开始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但其实这些活动早从年尾二十四就开始了,中国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祭灶、守岁、拜年、祭神、祭祖、除旧布新、迎禧接福、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年节在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期盼来年的好运的习俗称为年俗。
中文名
年俗
外文名
Spring festival customs
隶属
风俗活动
民俗活动
辞灶,拜年,守岁,集福
定义
年是时间转换的标志
七、家乡年俗?
不同的家乡,可能有不同的年俗。但是通常的年俗就是过年回家探亲访友、包饺子、贴春联、送祝福、发红包、燃放烟花爆竹、看春晚等等。
八、瑶族年俗?
瑶人过年“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买蛋去,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肉猪,二十七杀现鸡,二十八杀水鸭,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晚团圆酒。”
除夕是瑶人最隆重的节日,这天晚上的餐桌上摆满了老鼠、鹿子、野猪、山鸡、青蛙、墨鱼、螃蟹、泥鳅等做的美味佳肴,还有荷包肉、酿豆腐、香菇鸡等瑶家风味的食品,最后一道菜是门前小溪里的鲢拐鱼。有些人家里太穷,做不出三、五道菜,但也要千方百计地做一道叫“鱼”的菜,意为连年有余。酒为红薯酒或米酒。瑶人不善饮用白酒,也不饮啤酒,认为啤酒象马尿。主食是不夹一粒苞米的红米饭。
九、青岛年俗?
青岛过年的习俗跟胶东半岛地区类似。大年三十晚上上半夜喝酒吃年夜饭菜,午夜12点左右下饺子,同时留一些饺子大年初一早晨再下。吃完饺子就去拜年了。初二晚上半夜或者初三凌晨送
十、腊月年俗?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灶上天”。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通常要举行祭灶仪式来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不仅要吃糖瓜还要剪窗花,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