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变迁

218 2023-01-25 04:15

在新中国临近成立的时候,我父亲从老家洪洞赵城去过一次位于万山丛中的隰县。两地仅百余里路程,却赶死赶活走了两天多,一路全是曲折坎坷的羊肠小道,有时竟要从岩石下面弓腰钻行。沿途那些“猴娃儿牙叉骨”、“蒿圪枝顶泰山”一类的地名听着就使人胆战心惊。据说绕临汾有一条能断断续续走牛车的路,可是有三百余里,远了一倍多,还要跋山涉水。父亲的出行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心想,我可不到那里去。

1964年,我大学毕业偏偏被分配到隰县,不仅要去,还得在那里工作。这可把我愁坏了,整天皱着眉头。父亲却颇为知足地开导我说,现在好多了,隰县到临汾通了汽车,花五毛钱坐火车到临汾,还剩二百多里,再花三块多钱坐汽车,多省劲啊!

……

那时,去隰县每天只发一趟车,旅客很多,却只有一辆解放牌卡车,前一天晚上就要到走风漏气的候车室售票口排成长龙“熬票”。第二天坐上车才知道,这条所谓的公路是比马车道宽不了多少的土路。汽车绕着千沟万壑和坎坷曲折的河道斗折蛇行,直到黄昏才跌跌撞撞地“爬”到目的地。

首次赴任就给了我这样的下马威,使我对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描写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地人给我讲,全县就这一条的公路,村民中一生没进过县城的不在少数,即使县城里的人,终身没出过县的也比比皆是。

到“文革”结束时,隰县有了长途客车,但道路依旧晴天是“洋(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雪后则没有路。北面有一条孝午路可供绕行,但路况不好,行车颠簸,人们戏称其为“跳舞路”。

改革开放后,隰县对原有的路“动了大手术”,成了风雨无阻的油路。原来没有路的地方也新修了油路。现在县内有东西两条大循环路把各乡镇串起来,不仅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而且有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多条公交车线路,村民可以随时进城。与周边县市之间,不但公路成网、四通八达,而且连通了一级路、高速路,进京出国也和进城一样方便。

飞速发展的公路,给山区插上了翅膀,可以快速飞向美好未来!近几年我去过不少山区,处处公路如织、车流似潮,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是“万里边城近,千山行路易”了

回答者: 艺大如天 - 初入江湖 四级 13:33

路,是大地活动的经脉;路,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读过李白《行路难》一诗的人,一定忘不了他的千古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数千年来,行路难的又何止是一代文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到处都是行路难。我的老家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有史以来,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是典型的羊肠小道,又窄又弯。至于路况差的程度就更典型,晴天满身土,下雨满脚泥。村前有一条小河,过去没有架桥修路,乡亲们如果要去赶集或者走亲戚,即使是冬天再冷,也必须脱掉鞋袜赤脚趟水而过,冻得全身直打哆嗦。一场大雨过后,不是这里的路被水冲断了,就是那里被泥石流堵塞了。乡亲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要出门,担心的就是路不好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平宝公路”修建通车。这是政府投资在老家附近修的第一条柏油路。尽管“平宝公路”离老家还有五公里的路程,但毕竟让老家的乡亲们进城方便了许多,让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汽车,从此告别了肩挑背扛拉人力车的生涯。从那以后,路的建设便列入了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作为他们为发展地方经济、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而付出心血的一个重要标志。老家附近修了第一条柏油路后,接着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农村道路建设。到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政府领导当地群众先后把机耕路修到了老家附近的一些行政村。那时的修路,全凭的是劳动力,农村有劳动能力的人一到冬天,除了兴修水利,就是修路。人们一把铁锨一辆架子车、一根钢管两个大铁锤,遇土铲土,遇石开炮,挖包填坑,开山筑堤,使出自己所有的力气,慢慢地修出一条又一条的粗糙的坎坷路。只可惜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太偏僻,后面有山,前面有水,乡亲们修一条机耕路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家村民进城一趟要走五公里的乡村小路,到镇里乘坐机动三轮车。尤其是收麦时节,大型收割机都进不去,可让乡亲们累得够呛。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实施了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使老家的行路难问题得到了彻底改观,让乡亲们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前年的春夏之交,在村民们期待渴望的目光中,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在老家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建成通车了,村里的老少爷们敲锣打鼓,笑得合不拢嘴,因为从此之后他们将要告别走了几辈子的泥泞土路,不仅解决了孩子们到外村上学的问题,还解决了村里养殖户鲜鱼活虾等水产品外销外运问题,他们打心眼里感激党的惠民政策啊。说起村村通道路建设给村民们带来的好处,老家的二伯是如数家珍。用他的话说就是,光大型收割机能开到咱村来就让大伙省了不少力,少流了不少汗。过去,从开镰到麦罢,收麦要用两个月时间;到了后来,小型拖拉机带动的割麦机大量推广免除了大家的割麦之苦,但打麦扬场一样也没少,遇到下雨更是让人忙得不可开交。咱村的路修好后,大型联合收割机终于能进地了,连割带晒下来,一家最多三五天时间就麦罢了。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二伯感慨万分:如果不是村村通道路建设,咱村的机械化收麦想都不敢想啊。二伯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村民们的心声,是对村村通道路建设发自肺腑的称赞。

前不久我回了老家一趟,所见所闻简直让我不敢相信。不仅村上通了公交车,更让我感到无比惊喜的是,水泥路修到了我家门口。父亲告诉我,咱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上级要求不光要达到村村通,还要实现户户通,这不,才两个月时间,咱门前的水泥路就修通了。望着母亲脸上绽开的笑容,我又一次陷入了感动之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的路由“羊肠小道”到“柏油马路”、再到户户门前通“全水泥路”。路的变化,给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这些变化,老家一位退休老教师感叹地说:“这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农村公路真的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沟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是一条富民强村的黄金大道……”

路,在老家的土地上不断扩展;路,在我们的脚下不断延伸……

回答者: haoran123155 - 上士 五级 13:37

建议看看中国历史地理相关方面

回答者: jr2521 - 举人 四级 13:42

路的变迁

王文咏

一条路,挑出了勤劳的村民,挑出了致富的途径,挑出了小康的幸福生活。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里的路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的。听村里的老一辈说,在解放前,还没有这条路,这里荆棘丛生,是村里人齐心协力砍掉了荆棘,才有了这条路。

小时候,记得很多村民都是把自己家里种的一些菜挑到集镇上去卖,以贴补家用。由于家里没人照看我,我也就经常跟着妈妈还有村里的婶婶阿姨们一起上街。所以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就对这条路非常熟悉。

有一次下大雨,妈妈挑着一篮子菜,另一只手搀着我,由于路滑,妈妈摔倒在地上,可她却没让我跌倒,看着她腿上流出的血,还有全部翻在地上的菜,我哭了。我问妈妈:疼吗?妈妈望着我浅浅地一笑,咬着牙说:不疼。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根本没能理解妈妈所说的“不疼”里包含的心酸。我说:“妈妈,咱不去卖菜了。”妈妈抚摸这我的头说:“不把这菜卖出去,妈妈哪里有钱供应你以后上学呢?”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这条路上留下了我对妈妈永远的感激。

上学了,我也是每天都走在这条路上,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泞不堪。上初中骑自行车上学,遇到下雨天都是先把车扛到公路上。那时候就盼望着村里能把这条路铺上沙石就好了。

后来我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平时也难得回家。有一次放假回来,看到村里的路已经铺上了沙石。往事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我在想,村里的人在这里以后再也不会走泥泞的路了。这么多年来,这条路终于换上了新装。

建设新农村的号角吹响了,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远在千里之外另一个城市的我,常常在想,我的家乡是不是也在改变着呢?浓烈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我打电话给家里,妈妈告诉我,村里已经建上宽敞的水泥路了。握着电话,听着妈妈那幸福的语气,我仿佛看到家乡的路也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路的变迁,见证着建国60年以来蒸蒸日上的生活。我坚信,这条路将会通向更加宽广的世界,通向美好的明天!

回答者: 忧郁而终 - 解元 五级 13:43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

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请教教主 1572

Trinity_smky 1297

蓝宫雪 1252

jzshr 737

紫皇扎树 694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路的变迁

王文咏

一条路,挑出了勤劳的村民,挑出了致富的途径,挑出了小康的幸福生活。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里的路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的。听村里的老一辈说,在解放前,还没有这条路,这里荆棘丛生,是村里人齐心协力砍掉了荆棘,才有了这条路。

小时候,记得很多村民都是把自己家里种的一些菜挑到集镇上去卖,以贴补家用。由于家里没人照看我,我也就经常跟着妈妈还有村里的婶婶阿姨们一起上街。所以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就对这条路非常熟悉。

有一次下大雨,妈妈挑着一篮子菜,另一只手搀着我,由于路滑,妈妈摔倒在地上,可她却没让我跌倒,看着她腿上流出的血,还有全部翻在地上的菜,我哭了。我问妈妈:疼吗?妈妈望着我浅浅地一笑,咬着牙说:不疼。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根本没能理解妈妈所说的“不疼”里包含的心酸。我说:“妈妈,咱不去卖菜了。”妈妈抚摸这我的头说:“不把这菜卖出去,妈妈哪里有钱供应你以后上学呢?”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这条路上留下了我对妈妈永远的感激。

上学了,我也是每天都走在这条路上,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泞不堪。上初中骑自行车上学,遇到下雨天都是先把车扛到公路上。那时候就盼望着村里能把这条路铺上沙石就好了。

后来我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平时也难得回家。有一次放假回来,看到村里的路已经铺上了沙石。往事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我在想,村里的人在这里以后再也不会走泥泞的路了。这么多年来,这条路终于换上了新装。

建设新农村的号角吹响了,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远在千里之外另一个城市的我,常常在想,我的家乡是不是也在改变着呢?浓烈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我打电话给家里,妈妈告诉我,村里已经建上宽敞的水泥路了。握着电话,听着妈妈那幸福的语气,我仿佛看到家乡的路也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路的变迁,见证着建国60年以来蒸蒸日上的生活。我坚信,这条路将会通向更加宽广的世界,通向美好的明天!

在新中国临近成立的时候,我父亲从老家洪洞赵城去过一次位于万山丛中的隰县。两地仅百余里路程,却赶死赶活走了两天多,一路全是曲折坎坷的羊肠小道,有时竟要从岩石下面弓腰钻行。沿途那些“猴娃儿牙叉骨”、“蒿圪枝顶泰山”一类的地名听着就使人胆战心惊。据说绕临汾有一条能断断续续走牛车的路,可是有三百余里,远了一倍多,还要跋山涉水。父亲的出行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心想,我可不到那里去。

1964年,我大学毕业偏偏被分配到隰县,不仅要去,还得在那里工作。这可把我愁坏了,整天皱着眉头。父亲却颇为知足地开导我说,现在好多了,隰县到临汾通了汽车,花五毛钱坐火车到临汾,还剩二百多里,再花三块多钱坐汽车,多省劲啊!

……

那时,去隰县每天只发一趟车,旅客很多,却只有一辆解放牌卡车,前一天晚上就要到走风漏气的候车室售票口排成长龙“熬票”。第二天坐上车才知道,这条所谓的公路是比马车道宽不了多少的土路。汽车绕着千沟万壑和坎坷曲折的河道斗折蛇行,直到黄昏才跌跌撞撞地“爬”到目的地。

首次赴任就给了我这样的下马威,使我对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描写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地人给我讲,全县就这一条的公路,村民中一生没进过县城的不在少数,即使县城里的人,终身没出过县的也比比皆是。

到“文革”结束时,隰县有了长途客车,但道路依旧晴天是“洋(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雪后则没有路。北面有一条孝午路可供绕行,但路况不好,行车颠簸,人们戏称其为“跳舞路”。

改革开放后,隰县对原有的路“动了大手术”,成了风雨无阻的油路。原来没有路的地方也新修了油路。现在县内有东西两条大循环路把各乡镇串起来,不仅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而且有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多条公交车线路,村民可以随时进城。与周边县市之间,不但公路成网、四通八达,而且连通了一级路、高速路,进京出国也和进城一样方便。

飞速发展的公路,给山区插上了翅膀,可以快速飞向美好未来!近几年我去过不少山区,处处公路如织、车流似潮,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是“万里边城近,千山行路易”了

路,是大地活动的经脉;路,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读过李白《行路难》一诗的人,一定忘不了他的千古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数千年来,行路难的又何止是一代文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到处都是行路难。我的老家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有史以来,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是典型的羊肠小道,又窄又弯。至于路况差的程度就更典型,晴天满身土,下雨满脚泥。村前有一条小河,过去没有架桥修路,乡亲们如果要去赶集或者走亲戚,即使是冬天再冷,也必须脱掉鞋袜赤脚趟水而过,冻得全身直打哆嗦。一场大雨过后,不是这里的路被水冲断了,就是那里被泥石流堵塞了。乡亲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要出门,担心的就是路不好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平宝公路”修建通车。这是政府投资在老家附近修的第一条柏油路。尽管“平宝公路”离老家还有五公里的路程,但毕竟让老家的乡亲们进城方便了许多,让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汽车,从此告别了肩挑背扛拉人力车的生涯。从那以后,路的建设便列入了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作为他们为发展地方经济、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而付出心血的一个重要标志。老家附近修了第一条柏油路后,接着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农村道路建设。到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政府领导当地群众先后把机耕路修到了老家附近的一些行政村。那时的修路,全凭的是劳动力,农村有劳动能力的人一到冬天,除了兴修水利,就是修路。人们一把铁锨一辆架子车、一根钢管两个大铁锤,遇土铲土,遇石开炮,挖包填坑,开山筑堤,使出自己所有的力气,慢慢地修出一条又一条的粗糙的坎坷路。只可惜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太偏僻,后面有山,前面有水,乡亲们修一条机耕路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家村民进城一趟要走五公里的乡村小路,到镇里乘坐机动三轮车。尤其是收麦时节,大型收割机都进不去,可让乡亲们累得够呛。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实施了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使老家的行路难问题得到了彻底改观,让乡亲们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前年的春夏之交,在村民们期待渴望的目光中,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在老家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建成通车了,村里的老少爷们敲锣打鼓,笑得合不拢嘴,因为从此之后他们将要告别走了几辈子的泥泞土路,不仅解决了孩子们到外村上学的问题,还解决了村里养殖户鲜鱼活虾等水产品外销外运问题,他们打心眼里感激党的惠民政策啊。说起村村通道路建设给村民们带来的好处,老家的二伯是如数家珍。用他的话说就是,光大型收割机能开到咱村来就让大伙省了不少力,少流了不少汗。过去,从开镰到麦罢,收麦要用两个月时间;到了后来,小型拖拉机带动的割麦机大量推广免除了大家的割麦之苦,但打麦扬场一样也没少,遇到下雨更是让人忙得不可开交。咱村的路修好后,大型联合收割机终于能进地了,连割带晒下来,一家最多三五天时间就麦罢了。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二伯感慨万分:如果不是村村通道路建设,咱村的机械化收麦想都不敢想啊。二伯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村民们的心声,是对村村通道路建设发自肺腑的称赞。

前不久我回了老家一趟,所见所闻简直让我不敢相信。不仅村上通了公交车,更让我感到无比惊喜的是,水泥路修到了我家门口。父亲告诉我,咱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上级要求不光要达到村村通,还要实现户户通,这不,才两个月时间,咱门前的水泥路就修通了。望着母亲脸上绽开的笑容,我又一次陷入了感动之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的路由“羊肠小道”到“柏油马路”、再到户户门前通“全水泥路”。路的变化,给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这些变化,老家一位退休老教师感叹地说:“这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农村公路真的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沟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是一条富民强村的黄金大道……”

路,在老家的土地上不断扩展;路,在我们的脚下不断延伸……

你问一下家人或者是有关部门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