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彩绘的彩绘分类
恩泽古建彩绘是中国独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名目繁多,一般分为三类:旋子彩画、玺彩画和苏式彩画,其它的还有一些技法这里就不过多研究了。
一,旋子彩绘
旋子彩绘经考查来自旋花变形图案。旋花,植物名、旋花科、多年生蔓草,茎细长,缠络他物之上,叶互生、戟形、有长柄,夏天开漏斗状合瓣花,色淡红,又名鼓子草。汉《神农本草图经》上有“鼓子革,又称旋子花”之说。可见旋子花的名称来历颇早。旋子彩画在元代初步形成,但尚为简单不成熟,如山西永乐宫三清殿的梁枋彩绘,但对下一代的明清建筑旋子彩画起到了奠基作用。旋子彩绘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绘,在构图上也有明显区别,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得很华贵或很素雅。这种彩绘用途极广,一般官衙、庙宇、牌楼和园林中都采用。
清代在明代建筑旋子彩绘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革、发展。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进一步加强了规制。无论是图案的线路、做法、设色,题材以及用金最多寡都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因此多年来画作工匠称旋子彩画为“规矩活”。
二,和玺彩画
和玺彩绘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特别的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和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
和玺彩绘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及龙草和玺之分。
金龙和玺的整组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升龙(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头向下)。盒子中画坐龙。如果找头较长,可画双龙。降龙之处,再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
龙凤和玺的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龙凤二种图案组成,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凤。图案中亦有双龙或双凤。龙凤和玺中有“龙凤呈祥”、“双凤昭富”等名称。
龙草和玺的级别又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绿地画龙,红地画草
三,苏式彩画
苏式彩绘多用于园林和住宅四合院。苏式彩绘除了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外,“包袱”内还有人物、故事、山水等。颐和园中的长廊,应是苏式彩绘的样板画廊。
金琢墨苏画是苏式彩绘中最华丽的一种,用金量大,包袱内的画面很精致;金线苏画则是一种常用的苏式彩绘,主要线条用贴金法。其他还有海漫苏画等。这些苏画内均无大型包袱,花型、图案等也较简单。
四,地方彩画
地方彩画是根据国内局部地方习俗审美的一种彩画技术。多由苏式,旋子,和玺彩画演变而成。其美观程度与其他彩绘效果大致一样,却体现了当地的特色习俗与审美。地方彩画的规矩性模糊,并不与其他彩画的规矩性强。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彩画分为哪几个等级?
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装饰形式之一。
宫殿建筑彩画主要分为三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是古建筑中彩画等级最高的一种,由枋心、藻头、箍头三部分组成。枋心位于构件(梁枋)之中,占构件的三分之一,内多绘龙、凤等图案,且大面积用金,因此最为亮丽辉煌。枋心与藻头之间有Σ形括线相隔,为识别和玺彩画最显著的标志。故宫建筑和玺彩画中因枋心图案的不同,又有金龙和玺、双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紫禁城中轴线上各殿座及其他宫的主要殿座多绘以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多用于较次要的宫殿、配殿、门及庑房等建筑。旋子彩画藻头图案的中心有花心(旋眼),花心的外圈环以两层或三层重叠的花瓣,最外绕以一圈涡状的花纹,称做旋子。旋花以一整两坡(一整团旋花、两枚半个旋花)为基本构图。随着梁枋、檩枋和大小额枋的长短高低,画面旋花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旋子彩画枋心有龙锦枋心、一字枋心、空枋心、花锦枋心等,纹饰视藻头旋花类型而定。按各个部位用金的多寡和颜色搭配的不同,旋子彩画分为浑金旋子彩画、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9种,采用某种类型视建筑的等级而定。
苏式彩画多绘于宫廷花园中的亭台楼阁。苏式彩画的画面枋心主要有两种式样:一是将檩、垫、枋三部分的枋心彩绘成半圆形,称搭袱子,又称包袱;二是采用狭长形枋心。包袱的轮廓线由浅及深的逐层退晕。藻头部分绘各种像形的集锦式的画面,外加卡子作括线。
苏式彩画在紫禁城园林建筑中广泛采用,其中尤以乾隆花园中建筑的苏式彩画最为精美。苏式彩画比和玺、旋子彩画布局灵活,画面所用题材广泛,更适于居住生活区域的建筑,因此清代晚期,在慈禧太后居住过的储秀宫、翊坤宫也绘了这类彩画。还有乾隆花园倦勤斋内装点戏台环境的海漫式彩画,此外,天花、藻井、斗硪惨我圆驶妗
紫禁城建筑虽然始建于明代,但现存的彩画大部分是清代所绘,留存下来的锺粹宫、长春宫、储秀宫、南薰殿、澄瑞亭等几处明代彩画,已是凤毛麟角。
苏式彩画在紫禁城园林建筑中广泛采用,其中尤以乾隆花园中建筑的苏式彩画最为精美。苏式彩画比和玺、旋子彩画布局灵活,画面所用题材广泛,更适于居住生活区域的建筑,因此清代晚期,在慈禧太后居住过的储秀宫、翊坤宫也绘了这类彩画。还有乾隆花园倦勤斋内装点戏台环境的海漫式彩画,此外,天花、藻井、斗硪惨我圆驶妗
紫禁城建筑虽然始建于明代,但现存的彩画大部分是清代所绘,留存下来的锺粹宫、长春宫、储秀宫、南薰殿、澄瑞亭等几处明代彩画,已是凤毛麟角。
古代建筑中的彩画分三个等级,解释如下:
一、关于彩画的简介:
彩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汉族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物有的制作技术及其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册。古老的梁架,玉白的石坛,赤红的门窗和金黄的琉璃瓦。雕梁画栋这句成语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汉族建筑雕饰彩画的发达和辉煌。古建筑上色彩之分配,是非常慎重的。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略加金点。柱、门客和墙壁则以丹赤为主色,与檐下的冷色的彩画正相反格调,与白色的台基相映衬,给红墙黄瓦一个间断。
二、彩画等级划分:
1.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 彩画照片集锦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和玺彩画在保持官式旋子彩画三段式基本格局的同时,逐渐剔除旧花纹,加入新花纹:藻头部分删去了旋花;枋心绘行龙或龙凤图案,枋心头由剑尖形式改为莲瓣形,以求与藻头轮廓线相适应;箍头盒子内绘坐龙,等等。清代中叶以后,和玺彩画的线路和细部花纹又有较大的变化,画面中主要线条均由弧形曲线变为几何直线:藻头部位弯曲的莲瓣轮廓变为直线条玉圭形,亦称圭线光子;皮条线、岔口线、枋心头等线路都相应地改为Σ形线。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也叫大粉)或加晕,以青、绿、红作为底色衬托金色图案。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如升青降绿、青地灵芝绿地草等,逐渐完善成为规则最为严明的彩画形式。根据不同内容,和玺彩画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不同种类。
和玺彩画主要用于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筑以及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宫殿多采用金龙和玺彩画;交泰殿、慈宁宫等处则采用龙凤和玺彩画;而太和殿前的弘义阁、体仁阁等较次要的殿宇使用的则是龙草和玺彩画。使用和玺彩画的各处宫殿,由额垫板均为红色,平板枋若用蓝色,则绘行龙,若用绿色,则绘工王云。
2.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旋子彩画在每个构件上的画面均划分为枋心、藻头和箍头三段。这种构图方式早在五代时虎丘云岩寺塔的阑额彩画中就已存在,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角叶的做法更进一步促成了明清彩画三段式构图的产生。长廊拐角处梁枋上的彩画明代旋子彩画受宋代影响较为直接,构图和旋花纹样来源于宋代角叶如意头做法。明代旋花具有对称的整体造型,花心由莲瓣、如意、石榴等吉祥图案构成,构图自由,变化丰富。明代旋子彩画用金量小,贴金只限于花心(旋眼),其余部分多用碾玉装的叠晕方法做成,色调明快大方。枋心中只用青绿颜色叠晕,不绘任何图案;藻头内的图案根据梁枋高度和藻头宽窄而调整;箍头一般较窄,盒子内花纹丰富。
清代旋子花纹和色彩的使用逐渐趋于统一,图案更为抽象化、规格化,形成以弧形切线为基本线条组成的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枋心通常占整个构件长度的三分之一,枋心头改作圆弧状,枋心多绘有各种图案:绘龙锦的称龙锦枋心;绘锦纹花卉的称花锦枋心;青绿底色上仅绘一道墨线的称一字枋心;只刷青绿底色的称空枋心。藻头中心绘出花心(旋眼),旋眼环以旋状花瓣二至三层,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头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花基本单位为一整二破(即一个整团旋花,两个半团旋花),视梁枋构件的长短宽窄组合,又有勾丝咬、一整二破加一路、加两路、加勾丝咬、加喜相逢等多种形式。岔口线和皮条线由明代的连贯曲线改为斜直线条。旋子彩画按用金多寡及颜色的不同可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五墨、雄黄玉等几种。
3.苏式彩画
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或()框起。()被建筑家们称作包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主要的彩画类型,《工程做法》中称为合细彩画。仅用于皇家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上,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
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三、补充解释苏画等级:
高等级的官式苏画(金线苏画)
中等级的官式苏画
低等级的官式苏画(墨线苏画)
官式苏画在等级制度上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不同类别的彩画在建筑装饰上是不能滥用的。而官式苏画的等级划分是比较困难的,它不像合玺、旋子彩画那样,在细部纹饰上都有彩画
彩画
严格地规定,甚至排列顺序都不能颠倒,用金部位多少都有详尽的要求。官式苏画在纹饰和工艺上都是比较自由的,官式苏画总体上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
1、高等级的官式苏画(金线苏画),主体线路为金线,卡子、锦纹、夔龙、夔凤、花团等细部纹饰为片金或金琢墨拶退做法,局部枋心、盒子为窝金地做法。
2、中等级的官式苏画,主体线路为墨线,卡子、蝠磬、卷草等细部纹饰基本上为烟琢墨拶退做法,个别地方点金做法。
3、低等级的官式苏画(墨线苏画),主体线路及纹饰均为墨线,不见金色。
(1)和玺彩画 (2)旋子彩画 (3)苏式彩画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