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老北京的电视剧有哪些?

304 2023-03-03 06:01

80年代老北京的电视剧有哪些?

《四世同堂》

主演:邵华,郑邦玉,李维康,高维启集数:28集首播时间:1985年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骆玉笙先生这段凄凉悲壮、铿锵有力的京韵大鼓正是《四世同堂》的主题曲。这部京味儿十足的电视剧,忠实再现了老舍原著的精髓: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北平小羊圈胡同四世同堂的祁老太爷一家表现出的崇高民族气节和一些街坊们苟且偷安、卖国求荣形成了鲜明对照。尤其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婉芬老师塑造的“大赤包”形象,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甄三》

大概年轻点儿的观众已经不知道这部电视剧了。不过80年代的观众兴许都记得,这是一部难得与老天桥儿的技艺——撂跤有关的剧。《甄三》真实反映了旧京城一幕幕感人的跤场艺人生活:剧中主角甄三自幼父母双亡,后在天桥跟骆爷学徒,得罪了天桥一霸赵九爷,甄三的师傅被赵九爷重伤,不久含冤死去。甄三拜在跤王满八爷门下练就一手绝活。经过一番曲折,最后甄三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摔跤比赛中夺魁……

《钟鼓楼》

主演:郭平,梁天,孟瑾,刘艳臣集数:8集首播时间:1986年

1986年的《钟鼓楼》带着浓浓的北京市井生活味道,讲述北京中轴线的钟鼓楼附近一个四合院里,九户人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通过薛家娶儿媳的情节,展开了各家各户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感情纠葛。国家干部、人民教师、文学编辑、大学生、武术拳师、京剧名伶、街道妇女、个体户、捡破烂的……可以说,它是八十年代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渴望》

主演:张凯丽,李雪健,孙松,黄梅莹,蓝天野,韩影集数:50集首播时间:1990年

在中国的电视剧史上,有几部作品曾经在当年成为轰动全国的“现象级”作品,比如84版红楼梦、比如86版西游记……而要说其中最有“城市色彩”的当属90年的《渴望》。虽然讲的是在北京发生的故事,它却火遍大江南北,故事中的角色形象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津津乐道,“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成为当年的一道独特风景,因为火爆,甚至在翌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原班主演们演绎了一个小品版的“番外篇”。

《编辑部的故事》

主演:葛优,吕丽萍,侯耀华,童正维,张瞳,吕齐集数:25集首播时间:1991年

估计没几个观众不记得《人间指南》杂志编辑部吧?拿编剧的话说,这里有个“谁拿他开涮都不在乎,一不留神还就把你装进去”的男编辑李冬宝和伶牙俐齿的女编辑戈玲,俩人互相帮衬;加上一个思想僵化的牛大姐、自私、爱打小报告的刘书友、时值商品经济初期跑“江湖”的余德利、再加上一个老干部张主编,通过这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日常交流与碰撞,为大家带来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

《海马歌舞厅》

主演:刘斌,陈小艺,梁天集数:40集首播时间:1993年

这部剧的主创团队无论在当年还是现在看都可以说是群星璀璨,题材也独辟蹊径,用当年尚是新生事物的娱乐场所——歌舞厅,来体现当时人们面对改革开放大潮所带来的剧烈变化: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海马歌舞厅,时尚男女云集于此,歌舞厅老板和女经理每日迎来送往,人们在此买醉、畅谈、调侃,小小的海马歌舞厅,俨然是浓缩了世间百态的悲喜舞台……

《我爱我家》

主演:文兴宇,宋丹丹,梁天,杨立新,关凌,沈畅集数:120集首播时间:1994年

最近葛优一张早年的剧照变身表情包爆红网络,还衍生出一个新名词——“北京瘫”,而剧照的出处正是《我爱我家》。1994年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的《我爱我家》播出时,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情景喜剧”是何物,但今天人们提到国内的“情景喜剧”也一定会想到这部“神剧”。剧中一个六口之家以及他们的邻里、亲朋各色人等的生活日常,看似琐碎,却妙趣横生,从一个个生活化的碎片里,展示了那个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北京人生活的绚丽画卷。

《过把瘾》

主演:王志文,江珊,刘蓓,赵亮集数:8集首播时间:1994年

《过把瘾》同样是一部中国电视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当年它不但成功造就了江珊和王志文这对“荧屏最佳情侣”,也让90年代初的国人见证了那时“时髦年轻人”最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剧中几平米的小屋里,那块写满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爱”字的黑板,和站在黑板前的女主角那句“让世界充满爱”的台词。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主演:梁冠华,朱媛媛,霍思燕,赵倩,徐秀林集数:20集首播时间:1998年

北京最普通、最平民的市井生活是什么样?曾经也许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龙须沟》,后来也许就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它像一个“显微镜”,用心地善良的张大民一家追求平凡的幸福生活的过程,凸显了普普通通的北京人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如意甚至困境时,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生活状态。正因为如此,人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也与剧中的一家产生了共鸣。

在八十年代,北京一个四合院卖一万多,当时为何没人愿意买?

才一万块钱?八十年间初,北京国企真正职工月薪才四五十块,一整片街区能出个万元户都不简单,家中买起电视机的是极个别,婚姻能买1个手提收录机都能被邻居街坊羡慕不已,上哪找一万块钱去?

此外那年头的北京四合院大部分都从“地主老财”手上接住来的,很多四合院别墅都住着好几户家庭,也就比四合院别墅受欢迎点而已。因此 那年头住四合院别墅并不会被别人羡慕,反而是八十年间一开始盛行住宅楼,尤其是单门独户的洋房,那才算是被羡慕的目标,高工资人群都去住住宅楼了。真愿意花一万元买庭院的人,更喜欢买海景房,而不是四合院别墅。实际上 你细心熟悉下在八十年间就已经有四合院别墅的家庭,大部分是解放以后就立即住进去,这类社会群体不是高级官员便是全家老小人,如果不缺钱就一直都承传下来。真在八十年间花一万多买四合院别墅的是极为罕见的。

北京市的四合院别墅文化艺术真正被高度重视是在20世纪,北京市逐渐高速现代化建设,商业房产和学位房推高了旧城区老宅院的影响力,某些老板和高端顽主逐渐把拥有四合院别墅看做身份的象征意义,这伙人跟喜欢古玩字画、遛鸟斗蛐蛐的大部分是同一伙人,这伙人是沾了京城崛起的光。

90年间当倒爷都能赚出百万身家,1998年从广州500块买一台VCD回北京能卖一千五百,几元一件的山寨耐克阿迪T恤放北京周边集市二三十块立即秒光,云南最廉价的玉镯五块钱一对拿到北京王府井能卖100。因此 这些人在90年间能买起是因为赚钱机会多、利润大,可不代表八十年间买起。现在的北京四合院已经是富豪才能拥有的,比别墅还能彰显身份,尤其是住在里头每天生活还悠哉悠哉的人,已然是京城人民最羡慕的社会群体。

因为当时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未来房价会炒的那么厉害,而且当时的人很贫穷,八十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买不起。

因为当时的人觉得可能需要拆迁,买回来并不合适,所以当时并没有人买。

因为当时人们没有这样的想法,觉得房子并不重要,所以没有人愿意买。

当时住房是国家提供的。几乎很少有花钱买房子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