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末碗的特点?
特点如下:
清代瓷器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青花瓷、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金彩、黄釉、绿釉、紫釉等星光璀璨,流光溢彩,使人的视觉受到极大的震撼。
清代瓷碗由于距离今天时代比较近,传世品较多,品类丰富,为人们最常收藏到的器皿之一,所以作伪器的清代瓷碗可以说比比皆是,高仿与低仿同在,真伪难辨。本文将介绍12个鉴定清代瓷碗要点。
一、清代瓷碗数量
清代古瓷碗在现存数量上达到了新高。清代古瓷碗主要以窑口和城址为主,多数窑口和城址出土数量可达数万件,墓葬当中较少,多为1到几件。现存清代瓷碗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传世品,清代距今太近,清代瓷碗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也最大。
从博物馆收藏品中的实物观测上看,清代瓷碗在数量上基本形成了传世品和出土器物平分秋色的格局。
二、清代瓷碗品类
清代瓷碗中传统的青瓷、黑瓷、白瓷等依然存在。在一些乡村的小窑场内经常可以看到,这说明传统瓷碗在民间是根深蒂固的,再者加上清代老百姓生活困苦,许多穷人依然使用着千百年来的传统瓷碗。
这些瓷碗看起来多是以粗瓷为主,显然不是清代瓷碗的主流。而与传统瓷碗相对应青花瓷碗,沉静典雅,在清代形成了“通销天下”之势。
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金彩、黄釉等各种颜色釉瓷碗也成为重要一极,但颜色釉碗单品种所占比例很小,如珐琅彩碗在清宫内部基本由帝王和后妃们所使用,数量之少可以想象,但目前古玩市场上时常出现大量的珐琅彩碗,伪器较多鉴定时要注意分辩。
三、清代瓷碗造型
清代瓷碗在造型上以简洁明快为主,少见矫揉造作之器。
大多数清代瓷碗在造型上秉承了实用的原则。多数清代瓷碗造型规整,制作精致,整器线条流畅,古朴大方。
官窑器皿几乎不见变形器,民窑瓷碗只有很少量的一些粗糙瓷碗有变形现象。
从大小和款式上看,清代瓷碗在造型上进一步固定化。以乾隆朝为例,出现了一些固定的尺寸,如《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盛大花瓷碗,口径一尺一寸七,五寸三分……”虽然这个尺寸主要是针对官窑的,但反过来这对于民窑瓷碗在体积上影响也很深刻。
从发掘出土的器物来看清代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碗同一型号体积基本相同。
四、清代瓷碗纹饰
清代瓷碗在纹饰上异常繁荣,从饰纹方法上看,传统的刻划纹急剧衰落,青花及各种彩绘纹饰极其繁盛。
清代瓷碗常见的纹饰种类主要有各种缠枝花卉、人物故事、莲纹、云纹、莲瓣纹、龙纹、独诵人物、寿松、岩石、卷云纹、折技花卉、岁寒三友、海兽、双圈、蓖纹划花、勾勒卷草纹、团龙、鸳鸯戏水、三星图、百子图、荣升、福寿、百福、麒麟送子、“寿”字纹等,可见清代瓷碗在纹饰种类上已接近颠峰,观察这些纹饰种类,显然是以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团龙、山水等吉祥图案为主,其他图案多为衍生图案。
在构图上,勾染并用,线条流畅,刚劲挺拔,画笔工整,民窑器有见纹样守旧者,拘谨,呆板。此外清代还喜将诗词、“寿”字等吉祥语烧制于青花瓷碗上,这为清代青花瓷在纹饰上的重要特征。
五、清代瓷碗青料
清代瓷碗基本都使用国产料,顺治时期青花碗多发色灰暗,有些发褐色,浓淡层次不太分明,这种局面直到康熙中后期才得以改观,通过使用浙料和珠明料,瓷碗发色艳丽,呈蓝色,浓淡层次分明。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延续了康熙青料之特点,在发色上都较为明快,但之后在青料的使用上逐渐走向黯淡,发色灰暗,釉层漂浮不定,浓淡层次无法分辨。从官窑与民窑的区别上看,官窑瓷碗在青料使用上普遍优于民窑,鉴定时注意分辨。
六、清代瓷碗胎质
清代瓷碗胎质得到普遍提高,多数瓷器选料考究、淘洗精练、细腻致密、厚薄均匀、瓷化程度较高,胎釉结合良好,夹砂胎只在一些粗瓷上有见。从厚薄上看,清代瓷碗在胎体上有向薄发展的趋势。
清代官窑瓷碗在胎质上精益求精,少见有瑕疵者。民窑瓷碗有时会见到一些胎体不尽如人意者,这在青花瓷上表现并不多,多表现于传统黑、白釉瓷碗等粗瓷。
七、清代瓷碗口部
清代瓷碗在口部特征已逐渐固定化为几种,其中以敞口、微敛侈口为最多见,直口、撇口、葵瓣口等衰落,这显然与清代瓷碗造型固定化的趋势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清代瓷碗规模化生产达到很高的程度。
八、清代瓷碗唇部
清代瓷碗在唇部特征上较为丰富,常见的唇部造型有尖唇、圆唇、平唇、尖圆唇、方唇等,由此可见,清代瓷碗在唇部特征上有复杂化的趋势。
清代瓷碗主要还是以尖唇,特别是以尖圆唇为主,其他的造型虽然有见,但数量很少,基本上为偶见。不过这一点显然已注定,只要瓷碗没有改变实用的功能,为了迎合人们在口唇上的舒适感,瓷碗尖圆唇的基本造型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九、清代瓷碗腹部
清代瓷碗腹部特征比较复杂,常见的有浅腹、斜腹微弧、深腹、折腹、弧腹等,由此可见,清代瓷碗腹部特征变化不大。
不过和口唇特征相比,清代瓷碗在在腹部特征上的变化还算丰富,典型的如折腹碗,它是在深腹的基础上在碗的中部突然有一个大的转折。显然有以造型装饰为主的特点,在清代这种碗以青花瓷为多,在清代末期的民间十分流行。
十、清代瓷碗足部
清代瓷碗在足部特征上摆脱了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向简单方向发展。
以圈足为主要特征,圈足壁与明代相比变薄,向细腻化的方向发展,基本都修胎,经过打磨后的圈足底十分光滑,人们称之为“泥鳅背”,碗足的内侧平直,不再有划破手指的感觉。
圈足大小多以普通尺寸为多见,大圈足和小圈足的情况不是很多见。特殊的圈足并不是太多,偶有底挖削成小圈足的情况。从高矮上看,矮圈足有见,但数量已非常少,过高圈足的器皿基本不见,由此可见,清代瓷碗在足部特征上逐渐向着固定化的方向发展。
十一、清代瓷碗底部
清代瓷碗底部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以平底为主,平底中大平底和小平底有见,但不是很多。
从平坦性上看,多数底部较为平坦,特别是官窑青花瓷碗。民窑瓷碗比较复杂,底内凹的情况有见,通常内凹的程度不大,底心凸起的情况也有见,不过程度都比较弱,形成乳突的更是少见。
十二、清代瓷碗款识
清代瓷碗在款识上的特征十分明显,从类别上看,主要以青花瓷碗底部书款为多见,颜色釉碗书款也比较多,而传统的黑、白瓷碗底部有款识的并不多。
从题材上看,主要分为帝王年号款和吉祥语款,帝王年号款多见于官窑瓷器,当然民窑瓷碗上也有见。
官窑和民窑在帝王年号款的区分上通常以“制”和“造”为区分,“制”多为正统代表官窑如“大清康熙年制”、“大清同治年制”,而“造”则多代表民窑,如“大清乾隆年制”等,这只是说是一般的情况并不绝对,而且不同的时期在款识上特征不同。吉祥款比较复杂,常以吉祥文字和图形款为主,偶见复杂器,如“福”、“山”、“中”、“正”等款识,多为仿明器,鉴定时要注意分辨。
二、清末官帽椅特点?
官帽椅起源于魏晋,在敦煌285窟西魏时期的壁画上就已出现这种椅子的造型。官帽椅因其酷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其分为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
一.四出头式官帽椅(又称北官帽椅):北官”之大气 扶手和搭脑都探出头的椅子,背板处多采用一整版制成的S型,其造型像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所谓的“四出头”,主要还是说的是它本身的结构上,通过“搭脑”的设计,将椅子的两段设计出头,此外左右扶手的前端也设计出头,从而形成了“四出头”,这也为是这类官帽椅的主要特征之一。
关于搭脑的细节,它的设计是通过立柱后仍向前探,并且以塑造整体美结构版图的基础上,尽量的向外跳出,出优美的隆起弧线,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罗锅式。在扶手设计的细节上,通过“八”字结果,将扶手劲量的呈两段外撇状,形成一种开阔式的优美弧线。
二.南官帽椅:“南官”之秀丽 南官帽椅是明式家具的代表作之一,风格为明式,在宋元期间的画作上,可见到这类形椅子的早期证据。 南官帽椅以扶手和搭脑不出头而向下弯扣其直交的枨子为特征。它看似朴素,其实极为考究,造型生动灵巧,清新别致。南官帽椅通常分为高背式和矮背式两类,后者的高度一般不会超过100厘米,其中高背式者较为舒适。南官帽椅的特点是在搭脑相接处和椅背立柱处做出软圆角,由横梁作榫窝,立柱作榫头的烟袋锅式做法。
三、清末民国红木太师椅特点?
清末民国红木太师椅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家具,其特点包括:采用厚重的红木材质,木质纹理清晰且质地坚硬;座椅、扶手、靠背等部分都采用曲线设计,富有流畅感和美感;椅背上方常常有雕刻的龙凤等传统图案,突显了其华丽和高贵的特质;整个设计注重细节,包括椅腿、扶手、靠背等部分的雕刻都体现了工匠的精湛技术。这种太师椅具有实用性和收藏价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四、礼仪秦汉到清末的礼仪特点?
礼仪从周朝开始,秦都清都一直遵循,士大夫的地位一直下降,皇权一直高高在上
五、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首先,中华法系两千年的发展贯穿在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礼对法律的影响逐渐增大,从西周时期创制周礼,到西汉时期董仲舒进行春秋决狱改革,开始引礼入法,再到唐朝时期真正确立中华法系礼法合一的特征,礼在中国法律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而在清朝,司法改革出现的礼法之争的主要争论就在于礼教制度是否应该继续存在,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法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既礼法分离。中国的法律发展开始向西方看齐,开始向法律现代化迈出第一步。
其次,《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具有近代意义的诉讼法,这两部草案是以资产阶级国家的诉讼制度和原则为基础的,是中国法律开始近代化的一个标志之一。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程序法草案,意味着诸法合一的中华法系开始走向瓦解,中国法律中开始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有助于人们司法观念的形成,并为中华民国时期诉讼法的修订及诉讼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再次,清末司法体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变了中国两千多年的行政与司法合二为一的传统与体现专制主义的审判诉讼制度,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并确立了一系列司法机关的新职能,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社会的监察体系,拉开了中国近代司法的序幕,开启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在清朝覆亡在即的历史背景下不可能全部施行,但却为民国时期司法机关体系的建立和近代意义的诉讼审判制度的缔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六、清末民初狮子砚台雕工特点?
特点就是、狮子都是大张口,显示出来的威猛。
七、清末浅绛彩瓷有何特点?
浅绛彩瓷产生于清代咸丰至同治年间,鼎盛于清末民国初期,但存世时间极短暂,如同清早期珐琅彩瓷的昙花一现,着实令人惋惜。
由于浅绛彩瓷的色层容易脱落,所以传世品很少,而能流传到现在的,大多是精品,更是弥足珍贵。目前真品虽少,但仿品却很多,因此需要谨慎鉴定,识别真品。浅绛彩瓷主要指的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彩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瓷画。
也就是说,浅绛彩瓷设色不使用朱红、大红、大绿、深黄、深蓝,而是使用赭石色、藤黄、水绿、草绿、紫砂红、淡红、淡黄、淡蓝等浅淡的自然色。
八、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及特点?
内容:
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谘议局。12月,16省谘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在1910年又3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9年改为5年。
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为根本目的,它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的激愤,同时也让立宪派大失所望。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则是在武昌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为了渡过危机而临时炮制的“宪法”。没有实质意义,并成为清朝政府预备立宪最后走向破产的记录。
特点:
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九、清末留学日本的热潮有哪些特点?
“一部留学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国政治史,还有半部,是平民求救过、求前途的艰难打拼,里面有热情,也有功利。”
“不肯去”到“争着去”
1872年,幼童留美计划还少有人响应,9年后,原定15年的计划生变,随该计划到美国求学的学生被急召回国,刚刚起头的留学陷入沉寂,不过,仅仅20年后,1896年那一年,留学这件事,忽然从门可罗雀,步步演变成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全社会热潮。
是什么导致了这次巨大的观念转变?
留学大潮兴起的当年是中国败于日本、签订割地赔款的第二年。算上之前半个世纪的战争史,这是中国第四次战败,而且还是败于当时不过是新兴国家的日本。中国知识分子为之震动,通过洋务运动为中国寻找富强出路的理想随之幻灭。
1896年,清政府派13名留学生到日本,彼时被视作社会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把希望和眼光放到国外。两年之后,公派留日成为国家政策,地方大员也派人去日本学陆军。大臣张之洞尤为上心,他亲自送两湖书院的留日学生启程,从湖北坐船去上海,当时有记录说张之洞:
“对学生频频答礼,提督张彪后到,屈膝请安,文襄(张之洞)口衔长旱烟杆,视若无睹。我们见这种倨态,不免暗笑,亦更觉自己所受的礼遇。”
虽显重文轻武风气,但也足以可见,一代大臣对学生如此尊敬,是把对一国的期望寄托于留学生们身上了。
把留学潮真正意义上扩散开来的,是民间心态转变。1900年义和团时间后,有年轻人认为国家要改变方针,个人亦另有打算,他们有些选择自费留日,因“日本维新以后,政治工业,效法西洋,进步很快”。
1905年,废科举。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入世之途断裂,清廷同事请日本博士来教新科进士法律、政治、外国史地知识,以留日学生做助教及翻译。同一年起,清廷举行留学生考试。有些非出名门大学的留学生应考而合格,获得进士或举人出身。再往后一些的留法潮,一两年内澎湃而起,席卷全国,不过两三年而没落。勤工俭学留学法国的梦想,给了很多中国青年以及强心剂,以为到了法国能边工作边读书,自食其力,还能留洋学习。蔡元培、汪精卫等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又特别推崇学生留法,加上法国学校颇自由,早早把宗教和大学教育分离,也很得年轻人青睐。
去各国有各国的特色,但选校、选科,这些最早出去的年轻人们,迷惘、困惑是不少的,专业换来换去,倒显得有些三心二意。不比如今网络资讯丰富,留学中介甚至发展成一支旺盛的行业力量,“徐志摩们”选校,还得多看学长的经验。
十、清末民国鸡血石印章包浆特点?
纹理奇特,包浆厚实,年份老。表面通体为冻。有的地方内外颜色一致,有的透过外表,内层成淡黄色,有鸡血或在内层或在表面,有的呈带状有的称小团状,生动。3.4x1.1x1.1cm.有印文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