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科举有关的实词?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
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学院,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院均设教授,主管学院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院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二、与科举制度有关动词?
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有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金榜题名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三、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
1、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2、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3、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4、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即状元。指中了状元。
5、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6、小题大作:小题: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文句命题。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7、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8、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9、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10、名落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11、郤诜高第: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12、年谊世好: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13、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14、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15、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四、清朝科举探花与榜眼的区别?
清朝科举考试中探花和榜眼区别是很大的。榜眼是殿试的第二名,探花是殿试的第三名。就相当于我们体育比赛中的银牌得主和铜牌的主。由于是殿试,是进士之间的角逐,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而且是皇帝亲自决定的名次,所以第二名和第三名区别很大。
五、与科举考试落榜有关字?
名落孙山。孙山是一名赶考的举子,在科考时,才学比之其他中了进士的人略弱一筹,最后之得了最后一名,其他没有中了进士的,和他一比,才学不如,排名在孙山后面,自然就是没有考中,所以有了名落孙山这个词语出现,也算是科考落第的另一个说法。有自嘲之意。
六、国子监与科举制的关系?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作为古代的中央大学,国子监历来倍受国家重视,通俗的说,这里储备的人才,都是决定未来国家兴衰荣辱的大人物。
说到国子监,不得不提我国的科举制度,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从未断流,这与我们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俗理解是古代版的“公务员考试”,尽管八股文有其迂腐糟粕的一面,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上均束缚了考试者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下,科举最大限度的兼顾了“公平”,削弱那些世家大族,给予没有背景的寒门学子充分的上升空间。
七、宋代科举与唐代相比有什么不同?
唐代的科举并不完全是(甚至并不主要是)依据考试成绩定取舍的,家庭的背景,个人的声誉,同权势人物的关系,都直接影响着科举中的成败。而宋代科举由于实行了弥封制度,不管考官的眼光是慧是愚,除考试之外的人为因素毕竟要少得多了。同时,宋代的科举还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规模扩大,每科所取的人数常超过唐代十倍,朝廷并因此大量增设官职,科举比前代更有效地成为国家笼络知识阶层的手段;
二是作为君权具有绝对权威的显示,进士及第最后都要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选,及第者不得对主考官自称门生;
三是仕途出身集中于科举一路。太祖、太宗时,还有不经科举直接从下层官吏提拔官员的情况,但已经不像唐代那样突出,至真宗以后,这种情况就难以找见了。唐初实行科举,李世民曾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帝王的这一种梦想,要到宋代才真正实现。
八、与科举考试的成语有哪些?
1、龙标夺归:科举时代指状元及第。
2、郤诜高第: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3、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4、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5、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6、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7、年谊世好: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8、杨穿三叶: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9、夺锦之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10、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11、富贵功名:富贵:有钱有势;功名:科举应试取中而做官。指既有财势又官位显赫。
12、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九、进士科与科举制的区别?
进士科和科举制最主要的区别有3点,分别是:1.难度的不同;2.考生来源的不同;3.存在时间长短不同。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科举制主要考儒家经典,以及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等。
进士科和科举制最主要的区别有3点:1.存在时间长短不同;2.难度的不同;3.考生来源的不同。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科举制主要考儒家经典,以及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等。1.难度的不同:进士科难度更大一点,需要有一定的才华,光靠死记硬背的`没有办法的,科举制考的是儒家的经典,难度稍微小一点;2.考生生源的不同:科举制的录取不仅根据卷面成绩,也有考生家庭以及政治地方都有着密切关系;3.存在时间长短不同:北宋是时候,王安石认为浮华不切实用,于士并多科为进源士一科,自此明经始废。
十、科举别名?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31年举行了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持续的时间最长,影响的范围也最广,科举制的创立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