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意义

96 2023-07-25 16:22

一、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意义

一、精准扶贫的目的

  根据务院扶贫办等7部门联合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精准扶贫的目的主要在于:

  1、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2、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

  3、精准帮扶是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4、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5、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二、精准扶贫的意义

  1、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同时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施精准扶贫有着必然的联系,前提是必须通过扶贫消除了贫困,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小康梦。

  2、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全国扶贫系统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对全国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准确识别并逐一建档立卡,建立了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使得扶持对象一目了然。

二、精准扶贫专项规划

大学精准扶贫专项是指高校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其中就包括了大学精准扶贫专项。这个专项旨在通过高校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大学精准扶贫专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助贫困学生。高校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些资助措施可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让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其次,建立扶贫工作队伍。高校组建专门的扶贫工作队伍,派遣教师和学生到贫困地区开展支教、义教等活动,帮助当地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第三,开展技能培训。高校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这些培训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最后,推进产业扶贫。高校通过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推进产业扶贫,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些活动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大学精准扶贫专项是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专项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也可以让高校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三、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规划纲要

国务院扶贫开发是从1986年开始的。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是国务院的议事协调机构,成立于1986年5月16日,当时称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12月28日改用现名。

国务院扶贫开发的阶段:

大规模有针对性扶贫计划的展开(1986—1993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1994—2000年)。

这一阶段是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该计划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此,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2001—2010年)。

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虽然还叫“扶贫开发”,但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已经做了重大调整。扶贫工作重点县放到西部地区;贫困村成为基本瞄准对象,扶贫资金覆盖到非重点县的贫困村。

2011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这是今后10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将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

四、精准扶贫产业帮扶

1、精准扶贫带来的好处、可以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可以使当地的硬件设施得到改善。

3、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率。

精准扶贫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同时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施精准扶贫有着必然的联系,前提是必须通过扶贫消除了贫困,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小康梦。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全国扶贫系统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对全国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准确识别并逐一建档立卡,建立了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使得扶持对象一目了然。

五、精准扶贫总体规划

扶贫攻坚基本上只是十三五计划的宣传口号,正确的政策名称叫做精准扶贫,推出时间大概在2015年,也就是十三五经济规划公开的那个时候。

“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